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首传唱在两万五千里征途上的歌曲,见证了一支属于人民的*队,是怎样捍卫着人民的利益,在最艰苦的岁月里,展开革命斗争的历史。重新走在长征的路上,今天的人们最难以忘记的,依旧是艰难旅程中,红*和人民群众鱼水相融,同甘共苦的共同经历。今晚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21:15播出《长征财经密码》第二集《印在民心上的红色旗帜》
82年来,遵纪爱民的部队一直留驻在村民的心里!
游客在湖南省桂东县第一*规广场唱歌:“革命*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这首歌曲,在今天的中国几乎人人都能传唱。81年前的年,它就诞生在长征的红*队伍中。激昂、铿锵的歌声,传递出一种钢铁般的力量,坚守人民*队的纪律,坚决捍卫人民的利益。而艰苦卓绝的长征,就是锤炼这股力量最宏阔的历史舞台。
何大全老人的家,安在了湖南省汝城县濠头乡扶竹洲村的一个半山腰上。屋子背后的那座山,因为都是陡峭的石壁,被当地人称做石壁山。
老人今年已经91岁了,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依然清晰地记得,八十多年前红*来到村里的情景。
突然到来的红*部队,不但没有给当地百姓带来麻烦,而且很快就和村里的人打成一片。何大全说,他母亲看到红*对百姓的爱护,心存感激,摘了自家种的辣椒、茄子想要送给红*,没想到却被红*拒绝了。
但让何大全至今仍然感到惋惜的是,这支红*队伍仅仅在村里驻扎了三天,就悄悄地不辞而别了。
就在红*离开的那天夜里,石壁山上突然传来阵阵枪声。等天亮了之后,村民们发现,山上国民*驻守的碉堡不见了。大伙儿这才明白了,原来这支红*队伍肩负着重要的战斗任务。
红*战士们没有留下任何姓名和部队番号,但汝城县正好位于红*长征的路线上,村民们从时间上判断,这些无名战士应该就是刚刚离开中央苏区的长征队伍。
八十多年了,这枚子弹壳是何大全后来从石壁山上捡来的,如今,老人还会时常拿出这枚子弹壳,出神地端详,凝望。扶竹洲村的村民们并不知道红*战士的下落,但这支遵纪爱民的部队82年来一直留驻在村民的心里。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诞生在这个地方!
走进湖南东南部的桂东县沙田镇,这座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广场,被称为第一*规广场。因为人民*队一贯严格遵守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诞生在这里。
年3月30日,毛泽东率工农革命*第一师第一团从井冈山来到桂东县沙田镇,准备接应发动了湘南暴动的朱德部队。
沙田镇距离桂东县城37公里,是湖南南部最为繁华的三大圩镇之一,镇上店铺有好几百间,平时都是熙熙攘攘,热闹喧嚣。可是,现在却家家店门紧闭,路上空寂无人。
湖南省桂东县文史专家陈俊文:原来他来之前,国民*就说红*来了,他们会抢东西,会烧东西,你走不掉的,这间简朴的小厢房,位于万寿宫后殿边上,毛泽东在沙田的时候,就住在这里。年4月2日晚上,小屋里的油灯亮了一夜。红*在沙田镇的遭遇,让毛泽东夜不能寐。
湖南省桂东县文史专家陈俊文:毛主席率领的红*队伍一路向着桂东奔来,一路上就发生了一些伤害群众感情的事情,有的红*战士拿老百姓的红薯,有的拿了老百姓的门板还有稻草来睡觉,第二天醒的时候,也不把门板拉回去,有些稻草也不捆,这些小事就引起了毛主席的思考,他认为看起来是小事,其实是大事,想到这些事情,毛泽东当即坐到书桌前,挑亮油灯,将他前几个月曾经宣讲过,但还没来得及系统整理*队纪律规定,反复地进行斟酌、修改、补充,奋笔疾书写下了著名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红*战士遵守*规*纪!共产*一步步走向胜利!
三十六石丘,这个名字奇怪的地方,原来是桂东沙田镇外的一块农田,因为每年能产三十六石稻谷而得名。随着城镇的扩展,如今这里已经被林立的楼房所占据。树丛掩映中,一座石碑巍然耸立。年4月3日,毛泽东就是在这里正式颁布了他连夜总结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随着红*的转战和发展,在沙田镇诞生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历经多次完善,逐渐演变成《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成为人民*队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严格遵守的“第一*规”。年,人民*队以总部训令的形式,
最终正式统一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具体内容:
三大纪律:1.一切行动听指挥;2.不拿群众一针一线;3.一切缴获要归公。八项注意:1.说话和气;2.买卖公平;3.借东西要还;4.损坏东西要赔偿;5.不打人骂人;6.不损坏庄稼;7.不调戏妇女;8.不虐待俘虏。
湖南省桂东县文史专家陈俊文:由于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些规定,每个战士,每个红*将领都能够做到,因为做到的话群众也就相当拥护,即使在红*长征那么艰难的条件之下,国民*围追堵截,前面堵后面追,但是红*战士都是遵守这些*规*纪,有这么一个制定规定,有这么一个*规,就让共产*也取得胜利,一步步走向胜利
82年前的借条!书写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年10月,中国工农红*开始战略大转移,史无前例的长征壮举拉开帷幕。尽管在长征途中,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但红*仍然严格遵守*规*纪,爱护百姓,不犯秋毫。毛泽东曾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又是怎样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把理想和信念传播到长征沿途的每一处地方呢?
在湖南汝城县档案局的珍贵档案柜里,存放着一份特殊的藏品。一个已经生锈的铁盒和一张已经发*破损的牛皮纸字条。字条上面用工整的字体写道:“今借到胡四德伯伯稻谷一百零五担,生猪三头,重量五百零三斤,鸡一十二只重量四十二斤,此据。中国工农红*第三*团,具借人叶祖令,公原(元)一九三四年冬。”
年11月,红*长征经过湖南省汝城县延寿瑶族乡官亨村。当地瑶族百姓听说有*队来,害怕被骚扰,纷纷躲进山里。
湖南省汝城县延寿瑶族乡官亨村村民胡炳灯:看到这些农户的家门红*没有进去,没有去拿别人的东西,看到这些红*都睡在巷道里面,所以他就说这支部队比以前的部队,还是比较有纪律的部队,叫这些村民不要怕,他说我们还是一起下山回去,到家里面去德高望重的胡四德被红*严明的纪律作风所感染,开始招呼村民下山,并主动承担起了为红*筹粮的重任。
第二天,胡四德和村民将筹集来的物资,送到了村里的祠堂,交到了红三*团司务长叶祖令手中。当时红*条件艰苦,一时拿不出钱来支付这些物资。司务长叶祖令只好拿出纸笔,写下了这张借据,并承诺红*胜利之后偿还。红*转移后,胡四德害怕借据被家族里的国民*知道,悄悄地把字条藏起来,没有告诉任何人。
湖南省汝城县延寿瑶族乡官亨村村民胡炳灯:因为胡凤璋跟我们这里是家族,他每年要过来收租,骑马带兵过来收租,如果知道哪个借了粮食给红*,那全家都会杀头的,所以这个借据一次也没跟别人说,
胡四德保藏的这个秘密,62年后才被揭开。年,胡四德的孙子胡运海在重新修葺家里的灶台时,偶然间发现了装在铁盒里的红*借条。远去的长征记忆才重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写下这张借据的中国工农红*第三*团司务长叶祖令,在事后一个多月,于年12月牺牲在贵州省石阡县的战场上,时年28岁。但汝城县*府仍决定兑现这张跨越了62年时空的长征借据。年,*府根据借条内容,按现价折款,向胡四德的唯一继承人胡运海归还1.5万元人民币,兑现了红*当年的承诺。而胡运海将其中的1万元钱捐给了村里新建了一所学校。
年7月,中央红*和红四方面*到达毛儿盖地区,一边休整,一边筹粮,为穿越大草地做准备。
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上八寨乡克藏村村民叶当:他们一进到这个地方的时候,脚心、手心全部都冻病(伤)了,冻得全部(受伤了),都穿的都是草鞋,衣服都破的差不多了,那时候很困难。
然而,由于受国民*宣传的影响,红*到达毛尔盖以后,当地藏族百姓都藏进了深山老林,这给红*筹集粮食带来很大困难。
今年79岁的吾洛老人家里,还依然保存着红*留下的一块写在木板上的收据。八十多年过去了,字迹依然清晰可辨:
“我们在这块田内割了青稞一千斤,我们自己吃了。这块木板可以作为我们购买你们这些青稞的凭证,请你们归来以后,拿住这块木板,向任何红*部队或苏维埃*府,都可兑取与我们吃你们青稞价值相等的银子、茶叶或你们所需的物品。在你们还未曾兑得这些东西之前,需要好好保存这块木牌子”,落款是“前敌总*治部。”
原来,这块木板是吾洛家用来盖粮仓的,年,家里修房子的时候才发现上面原来留着红*的借据。
红*严明的*纪和对百姓的真诚,最终打消了大家的顾虑。长征途中,四川阿坝各族百姓先后拿出多万斤粮食、20多万头牦牛支援红*,被毛泽东称为“牦牛革命”。
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史办主任王勇:通过我们红*队伍严明的纪律,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然后在我们这个部队或者说我们**策的感召之下,我们的群众最终是给予了巨大的支持,保证了我们的红*能够顺利穿过草地,保证革命能够取得成功。
两份红*留下的借据,神奇地保留到了今天,让人们仍然能感受到长征所带来的温度。这支郑重做出承诺,信守承诺的*队,行走在森林峡谷、雪山草地之间,也行走在了沿途百姓的心坎上。红*与人民之间这份难以撼动的信任,共同铸就了长征的辉煌。
红*严格有纪律,借群众的东西要还,买卖按照市价给钱
丁字口,贵州遵义的商业中心,因为路口呈丁字形而得名。这里车流如水,店铺林立。可是当年1月7日,红*队伍到达这里时,看到却是另一幅景象。
老红*李光:国民*的宣传,说共产*是共匪,要共产共妻,朱毛每天要吃两个小孩儿,大家都害怕,所以都跑了,没人了。
然而,红*进城后的第二天,年1月8日,就发布了由总*治部代主任李富春签发的布告,宣传红*是有严格的纪律的*队,借群众的东西要还,买卖按照市价给钱。
遵义师范学院退休教师谌明道儿子谌世昌:当时我父亲就说,那我把这个药就捐给红*吧,他是给我们这么说的,捐给红*,所以后来为什么一直强调把药支援红*呢,他说当时他就是要捐的,但是贺部长说你把清单写好,我们要付钱。
遵义师范学院退休教师谌明道儿子谌世昌:从开的价格,可能我父亲一分钱都没赚,就说按成本价,他们应该了解,了解之后他就觉得你亏了,不行,因为你自己还要生活,所以又给他把利润加进去,所以我父亲很感动,就说一下子把药全要了,还把利润全部给了。
红*不仅不要免费的捐赠,还照顾药房的利润,主动加价。第一次和红*打交道做生意的谌明道,深深地被这支讲究公平交易的*队所感动。很快,他周边的商铺老板们也纷纷重新开门营业。
路边祠堂供奉着一位红*菩萨,他到底是谁?
遵义市红花岗区南关镇镇隆村,省道上车辆来往,川流不息。就在这条繁忙的马路旁边,竖着一块并不起眼的石碑,上面刻着“红*坟”三个大字。石碑的背后是一座小小的祠堂,里面是一樽红*的塑像,当地人把它称作红*菩萨。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南关镇镇隆村村民何成伟:当时他们所驻扎的那家姓王,是当地的袍哥所开的栈房,当时红*来了,王姓家族逃走了,红*就住在他家。
年的1月,红*进入遵义以后,有一支连队进驻到了城南的镇隆村桑木垭附近。连队里有一位红*卫生员,他热心为当地百姓看病,医术精湛,药到病除。一天傍晚,一个孩子哭着跑来请他到远离驻地十多里的地方为父母看病。卫生员不顾疲劳,连夜冒雨赶去,给孩子的父母医治。可当第二天天亮,他返回桑木垭时,却发现连队已经接到命令转移了。就在这位红*卫生员紧急追赶部队的途中,遭到了反动派袭击。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南关镇镇隆村村民尹吉荣:走在桑木垭这个地方,就是侯之担就用冷枪把他打在那里了。当时是傍晚,将黒的时候。第二天我爷爷他们发现这个红*已经牺牲了,他们就几个人就地安埋在这里了。
为了纪念这位不知名的红*卫生员,镇隆村百姓不仅修了坟,还请匠人塑了尊红*像,每年祭奠。年,当地*府将红*坟迁入遵义市红*烈士陵园。而直到上世纪90年代,经过不懈查找之后,终于确认了红*菩萨的真实身份。他是红三*团五师十三团二营卫生员,名叫龙思泉,牺牲在桑木垭时,年仅18岁。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南关镇镇隆村村民尹吉荣:非常尊敬红*,当我们的老祖先一样的尊重,我们就是说过年过节跟老祖先祭拜,我们也去给他祭拜,红*也是为了我们当地老百姓,对我们老百姓都很好的。他如果不为老百姓,不去给老百姓治病,他不会掉队,也不会牺牲在这里,没有共产*,就没有现在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红*为共产*打天下的努力,也没有人民今天的好日子过。
虽然,长征的队伍与今天已经相隔了80多年。但这支为了人民幸福、民族强大而出发的*队,和百姓永远都是血脉相连。他们留在行*路上的足迹早已经消失,他们印在百姓心里的足迹却永远不会被时间所磨灭。因为这是一种深植在人们内心的真挚情怀。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在历史急促的行进中,这是用草鞋踏出的一段"神一样的旅程"。从起点到终点,求解80年前一条路上的生存之道。《经济半小时》栏目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特供--《长征财经密码》,10月20日至10月25日每晩9:15,请准时收看不一样的长征路。
你会喜欢
?也许你还没听过这个地方!但它两次改写了中国历史...
?一根玉米就能解决的事,还浪费钱干什么!转需~
来源:央视财经(ID:cctvyscj)《经济半小时》
本文编辑:姜美羊
央视财经频道10月20~25日每晚21:15《经济半小时》与您一起走进《长征财经密码》!↓↓↓欢迎分享和评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