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条被子”的故事主人公徐解秀的后人朱小红家——
“半条被子”温暖幸福路
9月16日晚,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沙洲土菜馆,朱小红(左)朱陆英夫妇在为客人做饭。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傅聪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周月桂白培生
一场清雨过后,天空如洗,空气微凉。
9月16日黄昏,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正是晚饭时分,雨后的青石板路洁净光亮,家家户户飘出饭菜香。
当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了“半条被子”的故事主人公徐解秀的后人——村民朱小红家中。
“家里来了贵客,感觉屋子都变亮堂了,心里更加敞亮,生活更有希望。”朱小红的小洋房里,灶台上正“滋滋啦啦”地炒着菜,一家人沉浸在兴奋中。
“被子很暖和很舒服”
“总书记进门先看我的房间,问我年龄和身体情况,问被子暖不暖。我回答说‘被子很暖和很舒服’。”82岁的朱中雄是徐解秀的小儿子,住在一楼的东厢房,木床上,床褥被子铺得平平整整。当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一进朱家大门,首先就来到了老人的房间。
“总书记看到我驼背,就跟我说,老人家年轻时辛苦了,背都压弯了。总书记真的了解我们老百姓啊!”提到这一幕,朱中雄差一点流泪。年轻时,因为家庭人口多劳力少负担重,朱中雄只能一个人出两份工,挑担子一挑就是两百多斤,腰就是那时候累坏的。
“我们现在日子好过了,住上了小洋房,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好幸福。”朱中雄说。
床边的柜子上,摆放着一张摄于上世纪80年代的黑白老照片,朱中雄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照片中坐在最中间的母亲徐解秀。回想这一幕,朱中雄说:“总书记当时很高兴,我也好激动。我一直相信,总书记曾讲过我们家的故事,一定会来我们家的。”
每天,朱中雄都会回到祖居的老屋,扫扫灰尘蛛网,每个月的农历初一和十五,还要在老屋里祭拜母亲。平时来了游客,他就义务当导游,介绍当年3位女红军住过的房间。
瑶村人有了幸福新路子
“总书记就坐在客厅的上席,我们一家人围着他坐,我坐在他右边,我父亲坐在他左边,我老婆、女儿、儿子、侄子都在。总书记像亲人一样跟我们聊天,询问我们的生活状况,鼓励我们。”52岁的朱小红是朱中雄的儿子、徐解秀的孙子。此刻,他仍因激动而满脸通红。
朱小红说,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了他家厨房,得知他在搞农家乐,非常高兴,还拿起了菜单仔细看,并鼓励他好好经营农家乐。
客厅的大圆桌上,还摆放着花生、橘子和水晶梨。“都是我自己种的,只可惜现在已经过了柰李成熟的季节。我们这里是柰李之乡,真希望总书记能尝一尝我们的柰李。”朱小红有些遗憾。
朱小红家的生活曾一度很困窘,住房简陋,父亲背驼干不了体力活,母亲长期卧床治疗,年被识别确定为贫困户。
后来,他和妻子参加了村里组织的蔬菜种植、厨师技能等培训,获得一技之长。年住房改建为3层小楼,装修后依托沙洲红色旅游景区办起了农家乐、民宿。朱小红自己也在景区做保安,有了稳定收入,去年又新种了柰李、黄桃、水晶梨等水果3亩,年家庭总收入近8万元,不仅早就实现了脱贫,而且有了持续稳定的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
而整个沙洲村,30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村民人均年收入从年不到元提高到去年多元,村集体收入提高到每年40多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他们家说的话,朱小红印象深刻:“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就是为了让人民翻身得解放、过上好生活。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
“过去缺衣少食的时候,3位女红军给我家留下了温暖被子。现在,繁荣富强的新时代,共产党又给了我们瑶村人幸福路子。”朱小红深有感触地说。
把“半条被子”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总书记听说我是红色景区的讲解员,特别高兴,鼓励我说‘这是一份很好的工作’,并希望我们一家在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朱小红的大女儿、徐解秀的曾孙女朱文萍,这天穿上了美丽的瑶族服装,此时脸上淡妆未卸,兴奋仍在。
朱文萍的工作,是把发生在这里的红色故事讲给游客听。曾经因为家贫,她和大部分村民一样,很早就外出务工,在广东打工多年。年底,村里建成了红色景区,春节回家过年的时候,她差点没找到家。村里的巨大变化,让她看到了发展前景,于是留在父亲的农家乐帮忙。年7月,景区招聘讲解员,朱文萍前往报名并被录用。
如今,沙洲红色旅游日渐红火,尤其是每年“五一”“十一”假期,每天都有数千人来到村里参观,朱文萍经常讲解得嗓子都哑了。但每次讲起“半条被子”的故事,她都特别自豪。
朱文萍说:“‘半条被子’是我曾祖母亲历的故事。我一定要把这个故事好好讲给游客听,将这段红色历史让更多人知晓。”
晚上9时,一家人稍稍平复心情,终于坐下来吃晚饭。朱小红端杯:“今天高兴,大家都喝一口,为瑶村好日子干杯!”
杯子碰在一起,笑声溅落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