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跟四走”走出脱贫新路——郴州市产业扶贫纪实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李秉钧通讯员曹少海
8月6日,郴州市桂东县大塘镇蛟龙村,多亩生姜长势良好,绿油油一片。该村远扬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远乐和务工人员交代生姜三伏天管理注意事项后,又掏出电话,和采购商讨论购销事宜。
“再有个把月,生姜就可收获,询价的人不少。”黄远乐算了一笔账,今年生姜亩产预计公斤左右,总销售收入可达万元。入社的户贫困户户均可收入元左右。据了解,蛟龙村推行“四跟四走”产业扶贫,由致富能手牵头,先后成立多个种养专业合作社,吸纳多名贫困群众入社,带动大家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根本之策。”郴州在全省率先提出“四跟四走”产业扶贫理念,即“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13万多贫困群众通过这种模式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新路。
利益联结,贫困户变股东
“‘四跟四走’关键是要根据市场找产业。”郴州市扶贫办主任段被成说,依托市场和产业,再把贫困户与公司、基地或合作社、大户联结起来,稳定脱贫就有了保障。
按照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郴州因地制宜精准规划贫困村主导扶贫产业项目,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旅则旅,突出特色,注重效益,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目前,全市参与产业扶贫的新型经营主体有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户种养大户、个家庭农场。
在如何建立健全贫困户与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经营大户利益联结机制方面,郴州注重推动贫困户资源向股权、资金向股金、农民向股东转变。
汝城县泉水镇旱塘村原来是有名的贫困村,利用当地富硒土地,村里发展富硒茶项目,并成立茶叶合作社,把全村名贫困群众及其他村民结为利益共同体,已发展茶园0多亩,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万元以上。
旱塘村产业扶贫,采取的是“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用这种模式,汝城县先后引导鼎湘茶叶、鑫利食品、汝华食品等60多家企业投入产业扶贫中,共帮扶贫困群众2万余人。
郴州市宜章、安仁等县(市、区),也纷纷引导贫困群众“四跟四走”,推动精准扶贫由依靠政府向依托市场、由依赖财政资金向引入社会资金、由单一农业产业向三产融合发展转变。到去年底,该市个贫困村都建立了农民合作组织,全市有产业发展能力与意愿的贫困户户全部走上“四跟四走”产业扶贫路。
大规模发展种养等扶贫产业,带来了丰富的农产品。如何找准市场打开销路,是对产业扶贫的最大考验。为此,郴州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冷链物流等,多方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确保农产品能及时销售出去,把贫困群众的劳动产品变成真金白银的收入。
目前,郴州市永兴、汝城、桂东、安仁、宜章被定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该市已有6个县(市、区)与阿里巴巴或京东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农村电子商务为主营业务的电商企业发展到近家。今年上半年,全市贫困村农产品网上交易额达到2.65亿元,同比增长21.5%。
小额信贷,产业注入活水
“四跟四走”产业扶贫中,除了要建立好利益联结机制外,还要将扶贫小额信贷、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等活水,注入到优质实体中,最终实现实体获得融资、产业发展增强后劲、贫困户得到稳定收益的共赢目标。
“我们在市县乡村四级,都成立了金融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郴州市财政局负责人介绍,该市扶贫、金融、财政、农业农村、人民银行、银保监及各承贷商业银行等部门单位,常态化会商小额信贷工作,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推进,全市个贫困村实现村级金融服务站全覆盖。
宜章县作为省第二批金融扶贫推进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金融扶贫服务平台,确保贫困群众贷得到、方便贷。目前,宜章累计投放扶贫小额贷款4.29亿元,贫困户获贷率为58.3%;累计收回贷款2.92亿元,其中贫困户主动现金还款2.87亿元,逾期贷款率为零。
走进宜章和宜莽山红茶产业示范园,当地贫困村民在茶园里采摘茶叶,脸露笑容。该茶园以委托帮扶形式,为近0名茶农铺就了脱贫路。正在采摘茶叶的贫困村民钟姣菊说:“我家获得宜章农商银行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投资入股和宜公司,今年上半年获得分红元。我还在公司茶园务工,每天工资80元以上。”
通过注入金融活水,郴州先后开发产业扶贫项目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5.6万笔22.5亿元,用信率居全省第一,全市到期贷款逾期率和不良率均为零。
同时,扶贫小额信贷撬动郴州约亿元社会资金投入产业扶贫,培植壮大了桂东玲珑茶、宜章脐橙、宜和红茶、汝城果蔬、安仁药材等一大批产业和品牌,吸纳大量贫困人口成为股东和员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