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桃花红,梨花白,绿水青山绕村边;当年寒冬红军来,半条被子暖心田。阳光灿烂笑声甜,春风万缕绣家园,幸福日子像花开,沙洲永远是春天……”远远桥梁、隐隐瓦房,一曲深情动人的《沙洲村的春天》萦绕耳际,激荡着浓浓的家国情怀。半条被子、守望相连,记录着红军战士与老百姓之间的温暖亲情,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须臾不可分离的鱼水深情。
等革命胜利了,我们会给你送一条新被子来
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这个小村庄,正是“半条被子”温暖故事的发生地。
为总书记担任讲解员的,是湖南党史陈列馆副馆长陈艳。尽管“半条被子”的故事已讲述过上百次,但她还是有些紧张。“怕万一没讲好,辜负了这段温暖的历史”“可一看到总书记温和的笑容,我心里就踏实了”,陈艳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然激动不已。她陪同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走、一路看,认真解读每一件实物、每一张图片、每一个场景背后波澜壮阔的历史。
年11月,中央红军突破了国民党的第二道封锁线,陆续抵达湖南省汝城县,分别驻扎在文明、秀水、韩田、沙洲等地。其中,总卫生部驻扎在沙洲村。红军进驻前,受国民党的反动宣传影响,多数村民跑到山里躲了起来。徐解秀因为孩子小跑不动,就没有和村民一同上山。3位女红军来到她家,跟她拉家常,宣传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叫老乡不要害怕,回到家里来,还把打土豪得来的衣物、粮食分给她家。红军战士看见村民家门口有柴就帮着劈柴,看见水桶里没有水就去挑水。徐解秀发现,这次来的部队确实和以往只会抢东西的国民党军队不同。
屋外风雨交加,不少红军战士都是在村民的屋檐下或者场院里和衣而睡,衣服都湿透了。看到他们这么艰苦,徐解秀让3位女红军住到了家里,烧热水给她们洗脚、洗澡,还煮饭给她们吃。临睡前,她带着女红军来到厢房。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摆放着一张木板拼成的床和一个衣柜。简陋的床铺上垫着稻草,铺着破席,盖的是一堆烂棉絮,连一条完整的被子都没有,根本抵挡不住寒冷。于是,女红军拿出她们仅有的一条被子,和徐解秀母子合盖。
几天后,部队继续向西转移,3位女红军决定把这唯一的被子留给徐解秀家。徐解秀不忍心,说什么也不肯要,推来推去,争执不下。此时,一名女红军就用剪刀将自己的行军被剪开,留下半条给徐解秀,并对她说:“红军同其他当兵的都不一样,是共产党领导的,是人民的军队,打敌人就是为老百姓过上好生活。等革命胜利了,我们会给你送一条新被子来,说不定还送来垫的呢。”
从最初并不了解红军,甚至害怕逃避,到后来帮助红军。之所以发生如此转变,根本原因就在于红军是人民的军队,即使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也时时心念人民,处处帮助群众,用实际行动消除了人民群众对红军的疑虑。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著名的《西行漫记》中,曾生动地描绘了这一情景。红军沿途没收地主、官吏、豪绅的财物,除留作给养外便分配给当地的穷人,地契都烧毁了,捐税也取消了,所以红军到处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大军还未到,声名早就远扬,常常有被压迫农民来要求红军绕道到他们乡里去解放他们,他们“只知道这是一支‘穷人的军队’。这就够了”。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
与女红军相处只有短短几天,却让徐解秀惦念了一辈子
红色汝城,滁水河畔,遍地英雄下夕烟。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红军与汝城老百姓谱写了鱼水情深的革命赞歌,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一张借据的承诺、一块牌匾的大爱、天降神兵的出其不意……展厅里,习近平总书记看得仔细、听得投入。
“当我再次把‘半条被子’故事的背景、经过、发掘始末等详细讲解时,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徐解秀老人后人的情况,并询问3位女红军后来的下落。”陈艳说。
邓颖超等15名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曾在全国发起寻找3位女红军的活动,并托人给徐解秀送去一条被子。遗憾的是英雄已无觅处,3名女红军始终没有找到。与女红军相处只有短短几天,但却让徐解秀惦念了一辈子。老人在世时,每年那几天,她都要在与红军分别的山脚下等很久。几十年来,徐解秀的子孙中有11名共产党员,5人光荣参军,曾孙朱向群入伍后当了军医,成了跟三名女红军一样的卫生员……
在展示区一处展柜前,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半条被子”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和为民本质。长征途中,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工人、农民、兵士以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出路在共产党主张的苏维埃红军,我们一定会胜利。今天,我们更要坚定道路自信,兑现党的誓言和诺言,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命运与共,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兵篦匪梳,百姓遭殃。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老百姓眼中兵匪是不分家的。军阀林立的旧社会,唯有红军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所到之处宁愿忍饥挨冻,也绝不滋扰人民半分。为了解救劳苦大众,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什么都愿意献出。在当时的老百姓看来,这无异于天方夜谭。加之国民党反动派为了达到摧毁瓦解红军的目的,到处造谣撒谎,人为制造人民群众与红军的矛盾隔阂。正因为如此,“半条被子”才显得尤为珍贵,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如磐的象征。
“半条被子”,一半留下的是初心,一半扛上的是使命。留下的那一半映射的是共产党人宁可自己受冷受冻也不让百姓受苦的为民情怀,看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初心;带走的那一半承载的是共产党人前仆后继、赴汤蹈火的革命精神,看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为千万百姓谋幸福的使命担当。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讲述“半条被子”的故事后,沙洲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引来众多游客“打卡”,红色旅游人气爆棚。走进“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馆中人头攒动,小学生陶知紧紧跟随讲解员,竖起耳朵,唯恐错过讲解员说的任何一个细节。“在缺衣少食、充满危险的长征路上,红军战士还把被子分一半给老百姓,真的很温暖”,在陈列馆仔仔细细看了一个多小时,小陶知深受感动。去年9月以来,已累计有约80万人次来村里参观,其中不少都是学生。红色基因,在绿水青山间代代相传。
哪有比红军还好还坚强的人呢
“半条被子”不仅是有形的历史见证,更是无形的精神路标。踏着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记者来到了徐解秀老人故居前。83岁的朱中雄是徐解秀的小儿子,他几乎每天都会来这里,扫扫灰尘蛛网,若是来了游客,他就义务当导游,讲述当年3位女红军与母亲的故事,带游客参观红军住过的房间。“红军长征过文明乡,七天七夜凄风冷雨。母亲常眼含泪水,喃喃自语,哪有比红军还好还坚强的人呢?”红军走后,国民党来沙洲,逼徐解秀交出那半条被子,焚烧了。“我们文明乡,那时候很多乡亲帮过红军,腾房、做饭、采药、带路……国民党秋后算账,好几个被折磨得半死,但没有一个人屈服。”朱中雄、朱分永叔侄一字一句讲述。
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在徐解秀的孙子朱小红家中,习近平总书记看到乡亲们已经脱贫,非常高兴,“因为有老百姓的支持,我们党才有了光荣历程、辉煌事业。你们家里的变化也说明一个道理,共产党坚持为民本色,说到做到。”
初心不改,虽远不怠。在红军总政治部旧址、沙洲邻村五一村的一面墙上,贴着红军长征宣传单《出路在哪里?出路在哪里??出路在哪里???》。讲解员朱梦嘉记得父亲朱小勇曾说过,这个“出路三问”,可以从沙洲村“半条被子”里找到答案:共产党人能和老百姓共用一条被子,时刻牵挂着老百姓冷暖,民心就能铺筑一条最宽广的路!被子、路子与老百姓幸福的日子,就有了密切联系。沙洲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朱向群告诉记者,“半条被子”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全村吃上了“旅游饭”,年整村脱贫,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年的元提升至年的元。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从当年接过红军“半条被子”,到如今整村脱贫走上“幸福路子”,沙洲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映照出我们党始终不变的初心。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如今,“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执政理念。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
百年栉风沐雨,初心历久弥坚。鲜红的党旗上,“人民”的底色历经风雨始终光彩如初。回望过往的奋斗路,与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重要法宝。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要赓续“半条被子”精神,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本文刊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年第10期,作者:陈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