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大家聊了一下中央印发的整治“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的通知,读者也在评论里谈了身边的“面子工程”。
我们梳理发现,此类问题被通报点名的还不少,特别是一些贫困和欠发达地区的问题,举债去撑“门面”,更是引起当地干部群众的不满。在整治过程中,还存在一个分类指导的问题,如何区分一个工程是否符合发展规律、贷款是否处在合理范围,在操作层面并不好把握。今天我们一起讨论“面子”和“里子”之间的辩证关系。
榆中秦汉仿古城门之一
花大钱撑起的“面子”
首先,我们一起看看反面的典型案例:
湖南省汝城县违反贫困县约束机制,长期大规模举债搞政绩工程,年底负债率达到%;青海省贵德县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建牌坊搞形象工程,要求农户自筹资金新建或翻新院墙,贫困户不堪重负;年到年,湖北恩施州来凤县百福司镇把用于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的中央专项万元,挪去做“面子工程”打造土家特色街区;陕西省韩城市在高速入口处打造“鲤鱼跃龙门”景观效果,建设超大体量的假山跌瀑、人造水系及亮化工程,总投资1.9亿元;年,国家贫困县甘肃省榆中县在入城口修建两座高达28米、宽达米的秦汉仿古城门、一座大型雕塑以及两个远离居住区的景观广场,投入资金万元,从县门到城区修建宽40米,投资.85万元的迎宾大道……
以上种种,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不仅劳民,还特别伤财,脱离实际地造景,甚至不惜背负沉重的地方债,当地的官员图些啥?
“天下第一水司楼”
图的是仕途,忘的是初心
不可否认,一些地方政府大兴土木搞建设,为当地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一定程度上能够振奋人心,也能为当地招商引资、旅游发展带来流量。尤其是一些贫困县而言,不仅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还要为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谋划,面对国家的扶贫款项,很多官员都有“不用白不用”的思想,甚至觉得自己建设“面子工程”也是为了“造福一方”。
这其中,有的地方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间节点有所作为,借助于各种扶贫项目融资,而这其中,由于资源、交通及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大多数贫困县都将旅游项目当作重要突破口。但是,一旦脱离实际去做一些“形象工程”,特别是在资金、人才和政府治理能力都无法支撑的地区,就容易引起地方债务危机。
贵州省独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该县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有千年少数民族人文资源,有比邻黄果树、小七孔等著名景区的区位优势。年至年,贵州从江苏、浙江等省(市)引进12名优秀干部,独山县原县委书记潘志立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大刀阔斧的潘书记罔顾每年财政收入不足10个亿的实际,拒不执行党中央政策,造成大量耕地和基本农田被违法违规占用,举债近2亿元打造“天下第一水司楼”“世界最高琉璃陶建筑”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被免职时,县里债务高达多亿元。
这样高负债下的“面子工程”风险激增,很有可能延误当地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经济发展。
更有甚者,一些腐败分子虽然发展了地方经济,却也顺便捞取好处;甚至为了捞取好处,建设大量大而无用的“面子工程”,这种工程,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都够不上。经调查,潘志立单独或默许其子收受管理服务对象财物,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收受他人巨额财物,低价出让土地,造成国家严重的经济损失。
以上案例,折射的是错位的发展观和扭曲的政绩观,更直白地说,想的不是“功成不必在我”地一茬接着一茬干,而是“短平快”的升官之路。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如何正确地进行建设,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必不可少,也就是习近平说的,要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如何正确区分“面子工程”?
一是要看科学性。地方搞发展,特别是贫困地区,不应脱离实际,应该遵循客观规律。过去,各级地方政府或多或少也做过“逼民致富”的事,用行政力量强制群众调整产业结构,结果造成老百姓血本无归。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向社会融资不是不行,关键要把握好度。尤其是大规模举债之前,除了科学评估外,在涉及老百姓民生的事上也要多听听群众的意见。
二是要强调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才是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这一点极为重要。是不是坚持了人民性?从底线上看,就是地方主官有没有在发展过程中谋取私利。从高线看,就是地方主官有没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思想境界。某种意义上,地方发展是否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不要看官员说了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了什么;评价一个项目是否是所谓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除了要科学分析外,也要看当地老百姓的评价。
第三就是不能“一刀切”。尽管我们不再唯GDP,但并不意味着地方间的竞争、干部的晋升不存在考核指标,我们需要把指标调整得更加合理,更有效地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一个地方怎么发展,老百姓如何更能得到实惠,地方党委政府才最清楚,假设经过调查,地方主官在发展过程中没有私心,客观上也没有私利牵扯其中的话,在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的同时,也要防止简单问责,破坏干部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良好氛围,对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工程要分类指导,避免更大的浪费。
来源:学习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