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自呱呱坠地到学会走路,似乎总是要经历些什么,才能学会成长、变得坚强、知道如何勇敢地面对前路。“长征”这一程,亦像如此。山重重、水迢迢、路漫漫,秋已落英,何日春暖花开?向左走,向右走,向哪看齐,迷乱了多少来来往往的人;听谁言,与谁伴,守护何人,又困扰了多少颗奔波往复的心。一时间,仿佛看不清未来,又该何去何从
转航又定向,遵义重振向披靡
不知走了多远,只是草木萋萋,重重艰险仿佛还在眼前,血的代价太过沉重,也着实让人心疼,有人说,只要路是对的,那就不怕遥远。可若是有偏差了呢?步履维艰的一行人,前途未卜,泥淖中,怎能再拿条条鲜活的生命去作赌注。终日积压的黑云已然使人窒息,刺骨的寒风却又把人逼到钢弦上行走,此局何解,前路又在何方,可以说,解决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迫在眉睫。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年1月,在遵义这座老城里,一盏煤油灯若隐若现,光影之下的这一场会议,关乎全党方向,关乎万千红军性命,关乎中国革命未来……生死攸关,亟待柳暗也花明。古人常言“胜败乃兵家常事”,可是,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转移中的逃跑主义,万万不可取,“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必须纠正,孰是孰非,不是简简单单“拿过来”,更不是轻轻松松听谈兵,关键还是看自己脚下延伸的路径。
三天三夜,不觉东方既白,当第一缕晨曦溢进窗棂,风和日暖,是结束,更是开始。自此,革命航向已扭转,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已确立。峰回后,路转时,无需迷茫、无需纠结;扬旗帜,从头越,不再稚嫩、不再青涩,邂逅了更成熟的自己,她满怀希望,奔赴河山!
红军与藏胞,甘孜情暖心相依
在康藏这片热土上,青稞酒、酥油茶,牛羊成群、雪莲并蒂,绿色的野编织着蓝色的梦,金色的光透过雪白的云,普照一方。这里传唱着这样一段佳话:那是一段情缘,“红军朋友,藏人领袖”,一头连着红军,另一头系着藏胞;那是九次促膝恳谈,一边是红军的总司令朱德,另一边是藏胞的领袖五世格达活佛。
一载复一载,在岁月信笺里,翻开年3月初的那一页,朱总司令所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刚刚抵达四川甘孜地区,乍暖还寒时,不见和煦的微风,城南的春花也未绽放,崖边百丈寒冰,又受反动派百般阻挠,休整期间,从哪里找几万人所需的棉衣,去哪里寻日常所食的口粮,险境何以逢生,是横在红军眼前的必解难题。
尽管如此,哪怕野菜充饥,哪怕居无定所,战士们也始终把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铭记心间,尊重这里的百姓,悉心爱护这里的一草一木。只要是红军走过的地方,都会有被喂饱的牛羊、未乱的房屋和种好的土地。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一切,格达活佛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他热忱地帮助红军,送青稞、送酥油,号召藏民归家,动员群众卖粮……此间时光,朱总司令也曾与他一次又一次的秉烛交谈,视彼此为挚友,红军藏胞情亦不断加深,走过风,历过雨,相依相伴,最是温暖!
一针兼一线,钢铁之师显柔情
或许你听过这样的称赞,“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军队”,钢铁纪律,何以练就钢铁之师?或许你有感于《十送红军》的依依惜别,一番鱼水之情,何以演绎淋漓尽致、经久不衰?想来在八十余载前的红军长征途中,便可以找到其中答案
那时,纵使山高水阔,荆棘载途,纵使有两万五千里的艰辛苦楚,然红军所到之处,必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白吃百姓一米一粟,不随意进民房、拿民财,反而,他们帮百姓砍柴、挑水,上门板、捆稻草,处处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举止之间,尽显红军之柔情,不负危难之际群众倾力相助,不负离开之时群众十里相送。
那一年,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阴雨绵绵,三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年轻的女兵粲然一笑,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了一半,留给老人以抵御寒风的侵袭。老人曾言,“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如今,“半条棉被”的温暖依旧,昔日的沙洲村得换新颜,红色好故事要一直讲下去,沙洲新故事要不断开新篇。风云际会,或偶有阴霾密布,或偶有飓风掠过,但要始终相信,坚守初心,永葆本色,拨开云与雾,冬天的门槛,携手迈过,此间星与月,四海欣欣向荣,其实就在下一个转角处!
(来源:红网邵阳站;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