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者:朱志伟(湖南)
摄影:杨文彪
作为一个地道的汝城人,自小又在津江土生土长,县城周边不少地方不仅非常熟悉,而且至今也是记忆犹新,而其中最为难忘的莫过于汝城老菜街了。
汝城老菜街,南起范家桥头,北至文昌塔,约有七、八百米长,两侧是古房木屋,中间是一条宽约不足十米、水深不过两米的小江伴街而下。
80年代中后期,真正商铺摊贩林立、车水马龙的也就才二、三百米不到。老菜街的最南端相对较宽阔,在那时也算是一个小广场了:东向主要是甲亨、外沙、东岗岭背的一些乡亲挑些柴火、穷毛树枝叫卖;紧连着的就是猪仔交易集聚地了;西向则是接二连三的猪肉档、豆腐干油子豆腐及绿豆芽的摊档了,而这边较为气派的商店也有两间,一是供销社的门市,约有好几十个方,进去正面及两边是镶了玻璃的木柜,摆放了有鞋子、手电筒、火柴、蚊香、棉织手套等,可谓是琳琅满目了,而一个简制的木架上的是一排排的香烟,依稀记得丰收是0.13、飞鹤0.8、郴州0.2元;二是副食品门市。店子里面摆放了一袋袋的白面、食盐、面条,满装食用膏油、酱油的整铁皮桶痴呆地立在东向靠墙的位置,墙上还挂着耀眼的金色准星木秤及秤砣。最有意思的是那两根用来打酱油的长条钩柄铁勺,酱油是按勺收钱,大勺一勺1.5毛,小勺一勺1毛。小广场的东向直走几步便是范家桥了,桥头两侧依旧是摆满了穷毛柴火,买卖双方不时的在讨价还价。尤其是冬日的早晨,桥下浅浅江水流淌,阳光斜射下来,桥头丝丝冷风,江边晨雾弥散,淡蓝的香烟在人流中飘荡,实在是湘南古城一道纯朴敦厚的美丽风景线。过了桥再直进十来米,便是汝城著名的文物保护单位—绣衣坊,绣衣坊南侧就是汝城当时的化肥仓库。记得那时由于供货紧张,而化肥是农村必不可少的肥料,经常出现哄抢现象:满载化肥的火车还未才到仓库门口,便有村民爬上车厢“订单”,更有甚者,早在北站或四拱桥公路边便设下埋伏,爬车抢货。现在想来,尽管“暴力”了些,但也是别无选择,一年四季面朝*土背朝天的农民,经济来源主要是稻谷,而化肥又是尤为关键的种田物资,没了化肥也就没法活了。
老菜街尽管老了,江水也尽管浅浊了不少,但那种老态龙钟的模样依旧铭刻在我脑海里。南端广场往北走,一直到现在的印刷厂桥头,街道两边便是纷繁芜杂的各式摊贩,几十家门店口的货品也是琳琅满目。卖葱蒜辣椒的、萝卜白菜的、卖绿豆粉的、卖豆包心的,而人群也川流不息,煞是热闹;主要门店则有卖鈀宁连刮、阴沟几的,有磨菜刀剪刀的,有卖钱纸蜡烛的,有修单车的,有卖烤烟的。其中印象较深的一是新井口的国营理发店:店门面对小江,窗户装了透明玻璃,走进去便是四、五个旋转式可升降的白色镶黑边的座椅,墙上则挂了高约1.5米、宽约0.6米的镜子,镜子下面还加了个凸起的木架,放了有手动式理发钳、剃头刀、毛刷和香皂盒等,旁边则挂了一块长约0.3米、宽0.1米的光滑镫亮的砂布,一旦剃刀不够锋利,理发师便在纱布上上下麻利的摩擦几下,便又继续他手头的的工夫了。而对于熟客来说,店里堪为靓丽风景的莫过于那几位俏皮(漂亮)的理发师了——窈窕的身材、甜美的笑容,清俊红润的瓜子脸蛋,总是顾盼神飞,尤其是接下顾客那理发的2毛钱后,柔绵的那句“好嘟,贡好向哒”,让人仿佛是喝了一碗东岗岭背的山泉水,一直甜了大半天。印象深刻的另一间就是烤烟店:烟店的主人是津江的老朱和她有点胖嘟嘟的女儿。门店外间并不大,木摊上摆满了一堆堆的*灿灿的烟丝和一捆捆细长烟纸,木摊靠里摆着一台碾烟机,“女儿”不时地将整片的烟叶放进槽盒,还不时的擦着香汗,而“可卡可卡”的声音连续不断,但总是被淹没在老街嘈杂的叫卖声中……,老朱则虽然也一直忙着秤烟、收钱,但总不忘拿起一个破旧的茶壶噘(喝的意思)上几口。值得点赞下的是,今年考上北大的那位学子,就是他的孙子。老街印刷厂桥头对面就是国营商店了,名字也一直被称为“新店”。新店门口摆了有卖土制红姜、杨梅干,绿豆粉橛子水和酸味的摊子,一到周末,门口小台阶也是小孩子摆上连环画,收费租阅看读的所在,记得那时一般是不论时间2分一本,新出的流行的则会要价3分。连环画记的有单本的《闪闪的红星》《智取威虎山》《51号兵站》等,连集的有《三国演义》《全唐演义》《霍元甲》等。老菜街老了,但老得让人追溯回味。正如小江的东面的那几座小木楼,却至今不减当年风姿。木楼分为2层,靠了江边有几个饱经风雨的旧制土砖垒成的柱子,上面就是略有弯角回旋的阁楼了,一应都是木制窗户,刻的是些简单的图案,但一直接连着屋顶处还是有着雕龙画凤的古风遗味,屋顶则都是隐约的木梁上覆盖着一色的瓦片。每年二、三月间晴雨天时,雨水淅沥沥的从天空中飘洒下来,江面也都阵阵浑圆水纹,楼顶瓦片间则迷蒙了些雨雾,轻轻袅袅地,雨水则从屋檐下成线滴落下来,而在这小江的弯处和紧连的小桥便在这雨水中浑然一体了,显得更加的团结。一旦雨过天晴,阳光斜射下来,小楼、小江和小桥便是万道金光,由先前的水墨山水画一下就变成了镶金镀银的湘南版画,意境是那么的悠长深远……
老菜街老了,但老菜街也是新的。尽管它饱经岁月沧桑,但湘南风情却一直也没有褪色,老菜街的童年记忆也永远不会从生活在那时代的汝城人的心中消磨殆尽。
编者按
潘汉成:一篇充满市井生活气息的短文,让读者结识了一处老街--汝城老菜街。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在不断扩展,农村在不断更新,有些老旧的街巷、房舍被拆除了,但它却永远留在一代人的记忆深处。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文化的载体,它根植于人们的内心,承载着几代人的精神寄托。作者在轻描淡写的描述之中,就将一段厚重的历史和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老街展示在人们面前,仿佛回到了从前。作者虽然是第一次赐稿本版,但有着厚实的生活经验和扎实的文字功底,语言生动,形象,不愧为一篇好文。
杨慧波:一条难忘的汝城老菜街,勾起了那一代人美好的童年回忆。老菜街虽老,但在作者笔下,却成为了一幅生动有趣的市民烟火图,那琳琅满目的货品,那悠长深远的意境,那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无不深深地镌刻在读者的心底,让人们在感叹老菜街充满沧桑感的同时,也对它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同时,它也是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人生活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作者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对老菜街的情形一一细说,文笔隽永,内容详尽中不显单调,语言流畅中不失文采。结尾点题,赋予了老菜街更深刻的意义,把作者对老菜街及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
者
简
介
朱志伟,笔名,成冰,逸飞中文网注册会员,湖南汝城人。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中文系,现工作于广东韶关市*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多年来一直攻于公文、怠于文学。文理膜拜居易、东坡,尊崇生活本真,文字大多随时随心随性而发,虽无大作佳品,但旨求闲情逸致间学文识友,求乐求进而已。
附
小城故事之两面人
阿春
阿春是我多年前的一位女同事。
阿春人美心善,书也教得好,但也曾经是当时小城街谈巷议的小三一枚。
那时阿春刚师范毕业出来,约莫17、8岁的样子:俊俏的脸庞红润粉嫩,疏淡适宜的眉毛下,一对会说话的眼睛顾盼神飞,苗条的身材婀娜多姿,加上银铃般的声音,不知道迷死了小城多少男人。
记得阿春刚来报到的那天上午,阳光明媚。学校好几个单身教师都早早站在校门口等着,美其名曰:“受”校长的委托-接新老师。校门口的马路边,阿春刚下车,便远远的都迎了上去,个个都呆直了眼神,也都在顿悟之间才想起来问好、提包,但都掩藏不了那种心思思和小九九……
阿春心地很好,跟同事们也都很聊得来。工作上积极肯干,热心帮人。教师办公室每天的卫生、开水,都是她第一个就安排好了的,学校家属楼几百号人平日的相处中,总有阿春的和善奔波的身影。周末闲暇,同事们都往往凑在一起玩麻将,阿春也挺喜欢参与,而且气量大风度足。5元、10元四个码、八个码的玩法,一场赢输几百上千她都开心,一点也不计较,当时小城那种普遍认为“老师小气”的说法,于她而言完全不成立,甚至成为了她针对那种说法的一种无声而又有力的反击。
阿春确实很受人喜欢,“春粉”也很多。除了美丽善良,阿雅文艺范也很足。每逢学校六一、国庆、元旦等汇演,她都是个不折不扣的明星。婀娜美丽的舞姿、柔美磁性的嗓音、摄人心*的眼眸“春”情,总会带来雷鸣般地掌声和喝彩!但不幸的是也带给了学校不少单身小伙的难眠之夜……,而于那些小伙,阿春没有得罪甚至轻视任何一人。平时的野炊、宵夜休闲时刻,在嬉笑娇骂的常态过后,往往最终依旧是融洽、和气。这,似乎阿春就是大家共同的情人,但又,阿春的确不是那种水性杨花的女人,真的不是!
阿春是一个神,但也是一个谜。
虽然我跟阿春私交甚好,但我依旧不了解阿春。工作一年后,记得当时小城税务局的一位青年才俊科长,托人特请阿春晚饭,我也受邀列席。席设小城“香满园”酒店二楼“绣春坊”包间。大约6、7个人,都是小城熟知的名人。当时大家都很开心、阿春也很开心。但恰巧急事,我饭后就先走了的,剩下的说是唱K去了,据说一直玩到零点。但事情就悄然发生了:阿春被人欺负了。说是k歌结束后,科长特意开着摩托车送阿春回学校宿舍。周日的夏夜。皎洁的月光,寂静的校园。树影婆娑下的一排瓦房中的阿春的房间里,阿春受欺负了!所幸未有得逞!据说是反抗声惊动了旁边居住的那群单身愤青。但雪白的裙子被撕烂了下摆。第二天早上,例行的升旗仪式上,阿春的眼睛红红的,说是哭了一个晚上。
两三天后,阳光依旧灿烂、日子依旧欢笑。阿春还是阿春。但阿春依旧是一个谜!
两三年后,谜底似乎逐渐开始有些明朗了。阿春竟然是小三,不折不扣的情人小三!一位风华正茂的少女,一个四十不惑的校长。小城的人百思不得其解:青春美少女、优秀女教师,其貌不扬的老腊肉,风浊余年的老相公。女儿和父亲?可能吗?
但的确是事实!上位不成也是事实!
六、七年的青春付出,无名无利,我觉得阿春是可悲的,可现在想来,我可能是错的,因为或许我才不懂爱情。阿春是优秀的,老男人也是优秀的,更主要是他们彼此心有灵犀、风雨共行!但话分两句:孤独的心灵交融,不能无顾世俗实情的约束。爱一个人就得挥刀斩麻、爱得彻底,藕断丝连只能无益无趣,徒增茶余饭后的谈资。至少,我还是不能读懂两面人阿春。
时至年4月,疫情开始缓和了下来。离开小城多年后,我竟然偶遇了阿春。阿春依旧好看,但成熟了不少,散发出来的是雨后荷花骄艳清新的韵味。于是便一起找了个小店叙旧。提起当年往事,阿春笑逐颜开还是春光灿烂,而现在,阿春也早已远嫁它乡,有了自己幸福美满的家庭,有了同一个模子复制出来的女儿。我看着旁边阿春的女儿,听着阿春崭新的故事,一时间不知道说些什么,更不知道要思考什么,但有一点却很明确:似乎她自打豆蔻之年来,便始终爱情满满,一直沐浴在爱河中知足惬意……
这就是两面人阿春。
祝阿春一路走好、一生幸福快乐!
摄影:杨文彪
杨文彪,湖南摄影家协会会员,汝城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其作品多以山水为主,多次获得省内大奖。
冬芒江微平台用稿说明:
1.本平台作品全部由作者授权刊登,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cxf,未得到平台授权者,侵权必究。本平台常年法律顾问:湖南锐杰律师事务所朱珍华。
2.平台投稿作者请一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