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为什么会腹胀、腹痛、腹泻、便秘、呕吐?分别可以如何缓解?如何做好胃肠保健?这些问题作为新手的爸爸妈妈你们知道吗?别担心,今天小编就来告诉大家如何缓解以上的问题。
宝宝常见肠胃不适症状
1
腹胀
宝宝腹胀的可能原因如下:
在喝奶的过程中,吸入较多空气(母乳与奶瓶皆有可能吸入空气),导致腹胀。
配方奶或母乳皆有可能会发酵、产气,有可能使宝宝的肚子胀气。
在辅食中,吃下较多容易产气的食物,例如:地瓜、豆类等,也有可能会胀气。
如何知道宝宝腹胀不适?
许多爸妈误以为“如果宝宝的肚子鼓鼓、圆圆的,吃完肚子比较大,这就是腹胀”,但即使宝宝的肚子圆圆鼓鼓的,却吃得好、睡得好,没有特殊不适症状、成长状况也正常,其实不是真正的腹胀;真正有问题的腹胀,是拒食、体重成长状况不佳(偏离生长应有曲线)、或是吃完后因腹胀而感到不舒服(宝宝可能会哭闹),或是甚至有呕吐症状。
缓解方式
改善喂养方式,比方:母乳喂养时确定含乳姿势正确、瓶喂时选择孔洞大小合适的奶瓶(喝奶的过程不会呛到、喝奶顺利)。
不要等宝宝太饿时才喂奶,如果太饿可能会喝太急而吸入过多空气。
瓶喂喝完奶要拍嗝。1岁内如果胀气比较严重,一餐可分成3次喂奶,喂一些就先暂停来拍嗝(1岁以后大多不需要再拍嗝)。
可观察食物对宝宝的影响并做纪录,如果宝宝吃了特定食物会腹胀不适,可尝试三次(每次间隔大约3~7天),如果试了三次都一样会腹胀不适,建议以后少吃此类食物。
2
腹痛
腹痛可分为病态性腹痛与非病态性腹痛:
病态性腹痛:例如:肠套叠;或是细菌、病*感染所引起的肠胃炎等,肠胃炎的症状如腹痛、呕吐、腹泻或甚至解血便。病态性腹痛应尽早就医。
非病态性腹痛:如果医生检查排除了病态性腹痛,就会怀疑可能是非病态性腹痛,例如:肠绞痛。肠绞痛常发生于大约出生3个月内,目前原因不明,推测可能与对食物过敏或肠胃功能不成熟有关,多数宝宝3个月以后会逐渐缓解肠绞痛所引起的腹痛症状,少数宝宝可能要6个月左右才会缓解,极少数要到大约9个月才缓解。肠绞痛表现症状为严重哭闹,1星期有3天以上哭闹超过3小时,哭闹时间超过3星期(但也可能因人而异),哭闹时难以安抚,大多不会合并呕吐或腹泻,饮食与成长状况皆正常。
缓解方式
如果是例如婴儿肠绞痛等非病态性腹痛,大多比较没有有效的缓解方式,不过随着年龄增长会自行改善。
喂母乳的宝宝较少肠绞痛现象,但如果仍有肠绞痛现象,喂母乳的妈妈可以尝试少吃易致敏食物试试看,例如:带壳海鲜、奇异果、草莓、芒果等,试试看少吃以后,宝宝是否较少不适哭闹,再来决定是否继续少吃;如果是病态性腹痛(因疾病而引起的腹痛),则必须就医请医生鉴别诊断找原因与给予适切治疗,例如:肠套叠可能要在肠道中灌空气、水或钡剂进行复位。
3
腹泻
喝母乳的宝宝如果大便稀稀的、但没有其他不适症状,饮食与生长状况正常,即使大便稀稀的也不算是腹泻(母乳宝宝很少乳糖不耐,即使生病也可继续喂母乳);如果宝宝喝配方奶,大便理论上会比母乳成形。如果大便仍不成形、水水的、臭臭的,甚至带血丝,大多就是腹泻。
腹泻的定义是指如果比平常突然增加很多次解便(自己跟自己比),或是粪便性状与平常不同,比方像是蛋花汤洒在尿布上般。喝母乳的宝宝有可能一天解多次便或几天才解一次便,都不一定算腹泻,还是要与自己平常相较比较准。
缓解方式
腹泻有分为急性与慢性(2周以下为急性腹泻;2周以上为慢性腹泻):
急性腹泻:大多是因为食物不洁或病*感染等所引起。当宝宝腹泻时,医生会鉴别诊断宝宝腹泻的原因,如果是急性腹泻通常会先给予支持性治疗。洗手是预防腹泻最好的方式、环境保持清洁,并可考虑让宝宝接种轮状病*疫苗。此外,益生菌于急性腹泻时使用可暂时减缓症状,建议与医生讨论是否给予。
慢性腹泻:可能是对牛奶蛋白过敏或乳糖不耐所引起。有些人对牛奶蛋白过敏,喝牛奶后可能会造成红疹与腹泻;至于乳糖不耐则比对牛奶蛋白过敏少发生,是指有些人对配方奶或母乳中的乳糖不易代谢,造成腹泻的现象,但大多不会起疹子。如果腹泻超过2周、也没其他生病症状,医生可能会建议先让宝宝喝母乳,或改喝部分水解蛋白配方或低乳糖配方试试看。
但是腹泻时不建议把配方奶泡淡,以免营养不够。另外,宝宝腹泻时,建议补充电解质液以防脱水,而且最新的研究建议是不用特别禁食,也不用吃特别清淡(比方只吃白粥),以免营养不够。如果仍想禁食,最多不宜超过4~6小时,但如果可以尽早吃就尽早吃,不用刻意禁食。
乳糖不耐,可以试着这样做做看
如果宝宝乳糖不耐,可能容易胀气、腹泻、哭闹,可尝试降低乳糖的含量到原来的1/3,例如:正常配方奶粉1份+无乳糖奶粉2份(比例1:2)混合一起泡,或是可考虑换不同品牌的配方奶试试看。此外,混合喂养、母乳者不用因此而改成喝配方奶。乳糖不耐大多是生病感染造成的短期现象,少数才是天生乳糖不耐。
4
便秘
自己与自己平时相比,解便次数变少,且性状太硬(像羊大便般,既小颗又质地硬),宝宝解便时很用力,可能生气、哭闹或不安,甚至肛裂,通常就是便秘。最常见的原因为功能性问题(肠胃蠕动慢或消化分解吸收不佳),但务必要先排除巨结肠症或先天代谢性疾病等,不过结构上的疾病大多在新生儿时期会发现。宝宝如果便秘超过1周以上,建议就医,医生大多会借由肛门指诊来初步排除器官问题。
缓解方式
如果便秘,最好喂母乳,母乳较好消化;如果不能喂母乳,假如便秘2周以上,可考虑换不同品牌的配方奶试试看。但同一品牌至少要试两周以上,不要天天换新品牌,太频繁换奶也容易引起肠胃不适。另外,当宝宝开始吃辅食以后,如果便秘,可吃火龙果、绿色蔬菜等促进排便,并可考虑补充少量水分(如果没有便秘就不用喝水,只靠母乳或配方奶或辅食食物中所含的水分即可)。此外,即使宝宝便秘,6个月以下也不建议使用灌肠来通肠;如果便秘严重,医生有可能会暂时替6医院灌肠,但只是短期过渡做法,治标不治本,也不建议爸妈自行替宝宝灌肠,以免肠道受伤。
5
呕吐
(1)生病感染或脑部问题等
呕吐如果合并腹泻一起发生,大多为感染疾病所致,建议就医鉴别诊断。如果吃完才吐,通常与肠胃问题有关;如果是与饮食无关的呕吐、不吃也吐,也有可能因脑震荡、脑部外伤或脑膜炎所引起。
缓解方式
应先就医找原因并排除严重疾病的可能。与腹泻一样,建议正常进食,以免营养不足,建议不要超过4~6小时不吃,能尽早回复正常饮食最好。可考虑补充电解质液以防脱水。
(2)溢吐奶
许多宝宝都会溢吐奶,甚至可能从鼻孔流出,大多因肠胃尚未成熟,胃食道逆流所致;或是食道括约肌发育尚未成熟、贲门较松所致,3个月以下很常见;3~6个月逐渐减少;6个月以上则较少溢吐奶。
那么何时要就医呢?如果溢吐奶越吐越多、或是体重下降、或是厌食,或是吐出的奶为红色(可能肠胃出血)或*绿色(含胆汁的胃液),则应就医检查原因。
另外,如果只有1、2次吐较多奶,可继续观察;但如果较常吐较多奶,则建议就医。如果是肥厚性幽门狭窄,症状为经常喷射状吐奶,甚至可能每天都喷射状吐奶、且越来越瘦,这种情况则必须及早就医。
缓解方式
溢吐奶如果较严重,预防方式为分次喂奶以减少吞入太多空气,先喝1/3的奶,然后等拍完嗝再喂,等于一餐奶拍3次嗝,但如果这样做后仍餐餐溢吐较多奶,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药物。另外,如果宝宝较易溢吐奶,即使已经打嗝后,也不要让宝宝直接平躺,最好先让宝宝维持较直立的姿势,例如:大人坐在可靠背的椅子上,抱宝宝大约15分钟左右后,再将宝宝放到床上睡觉。如果婴儿床床板可以抬高,可考虑将床板头部的地方抬高30度(但不是用较高的枕头将头垫高,这样做会增加窒息的风险);或是可以让宝宝朝右侧躺,比较不容易溢奶(即使溢奶,也比较不会被呛到),但侧躺要小心避免让宝宝变成趴睡的姿势。此外,如果担心溢吐奶问题,建议喝完奶1小时以后再仰躺。
生活中如何做好肠胃保健
产前1~3个月可考虑吃益生菌,产后可多喂母乳(即使产前没吃益生菌,产后也建议多喂母乳,母乳抗体可促进肠胃健康)。
如果宝宝喝的是配方奶,可考虑补充益生菌,但建议先询问医生的意见。
不要听信偏方乱吃补品,如果想吃补品或营养补充品,可先询问医生。
辅食尽量多样化、均衡饮食。
喝奶后要拍嗝,以排出多余空气,以降低呕吐、胀气、溢吐奶的机率;但如果有少数宝宝即使不打嗝、也不会溢吐奶,饮食与成长状况皆好,其实也并非每餐非得拍嗝不可。
宝宝喝完奶以后,先不要让宝宝有太大的动作(比方立刻换尿布,躺下来脚举起等),以免增加腹压,较易溢吐奶。可以稍微休息一下后再换尿布;如果必须立刻换尿布,建议动作放慢、放轻柔。
大骨汤的营养不足,却含有较多油脂与可能有重金属,不需要让宝宝喝大骨汤。
建议:
喂母乳优于配方奶,如果可以,建议喂母乳;如果要喝配方奶,建议以大厂为主。
如果要喂食鲜奶、蜂蜜等,必须等1岁以上再吃。
如果宝宝的粪便中排出完整的食物,下次仍可继续吃这种食物,只是要剪较小块试试看。
出现不适及时就诊汝城县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