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晋北文化名城到湘南瑶族村落,千里的风尘仆仆是李亚东追逐爱情与理想的脚步。年,刚刚毕业不久的李亚东在做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决定回到郴州,与自己的爱人朱细芬一同扎根基层,为乡村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年7月,他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此后,这对亲密无间的夫妻档、配合默契的好队友将汗水播撒在农村广袤的原野上,以青春为笔,勾勒彩色人
耳濡目染,厚植家国情怀朱细芬是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人,生活在这片充满红色文化的热土上,她从小耳濡目染,在红色文化的摇篮里成长。在基层教育相对贫瘠的年代,朱细芬的父亲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扎根基层默默耕耘,长辈的言传身教不知不觉中也在她心里埋下了一粒关于奉献与扎根的种子。
李亚东是山西忻州人,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创业。是因为爱,也是因为一份责任,一年后他决定回到郴州,陪伴在朱细芬身边。彼时,朱细芬已经在乡村小学工作了一段时间,李亚东的到来给了她莫大的鼓励与勇气。受妻子的影响,加上本身对红色文化的浓厚兴趣,李亚东走进“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向故事主人公的后代及当地人深入了解红色故事。谈及感受,李亚东说:“故事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身临其境的时候,会引发我们去思考当年红*长征途经于此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有国才有家,能真切地体会到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
循循善诱,用热情激发热情上大学时,朱细芬以优异的综合能力在班级当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员。大学毕业后,朱细芬深知祖国正需要年轻人到基层贡献力量,她渴望回到家乡,继承父辈志向,支持家乡教育事业的建设。通过特岗招聘,朱细芬到汝城县热水镇中心小学工作了三年。年,因村级小学需要增强年青能手,朱细芬与李亚东一同主动请缨到中国工农红*总*治部旧址所在的韩田小学工作。作为全校为数不多的夫妻档,两人尝试搭班合作,朱细芬为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李亚东当数学老师。朱细芬坦言,当时接下班级时压力非常大。该班成绩倒数,在各项比赛中成绩也不尽如人意。班上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家中长辈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学生基础较差,且大部分家长辅导孩子的学业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学生们对于他们这两位突然到来的新老师还未完全适应,直言更喜欢之前的老师。一道坎就这样摆在了的这对年轻夫妻的面前。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朱细芬和李亚东一直在探索激发这群孩子身上的潜力与凝聚力的钥匙,带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在一次文化节活动中,美术专业出身的朱细芬想到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对静置已久的黑板报进行新的创作。然而,黑板报上粘贴的之前老师的作品,却让她犯了愁。“学生们本就对我这个新老师还太不适应,如果直接撕掉之前老师的作品换上新的,他们一时间肯定会不开心,会难以接受。”朱细芬说。考虑到学生的想法,朱细芬在大家放学后小心地将黑板报上的作品一一撕下,并好好保存了起来。同时,她充分发挥自己美术专业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对一些废品进行了再利用,经过整整一晚上的创作,完成了一个全新的黑板报。第二天,学生们来到教室,看到焕然一新的黑板报,眼神中难掩惊喜,但一会儿后,眼神中又出现了疑惑。“我知道他们好奇之前的那些作品去哪儿了,所以我拿出我事先保存好的作品,告诉他们,东西都在呢,我会好好保存着。”这一细心的举动让学生们非常感动,而朱细芬的创意黑板报也在学校评选中获得了一等奖,让她最终赢得了学生们的信任与拥戴。此后,朱细芬和李亚东通过默契合作,利用各种集体文化活动带动班级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进而营造学赶比超的班级学风。上课举手争相回答问题、参与学习讨论的孩子多了,班级氛围活跃了,班级的考试成绩从年级倒数到在片区16所小学中排名第一,拔河比赛从年级最后一名到年级第一名……两位年轻的老师用自己的热情与智慧激发了孩子们的潜力与求知欲望,收获了累累硕果。
一年之后,因为大班额化解的需要,朱细芬和李亚东服从组织安排,来到了同为“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红色沙洲村景区内的寄宿制村小第一片小学,朱细芬同时被任命为校长。此后,夫妻二人带领着全校教师扎根在沙洲村这一片热土上,在基层教育上的旅程上再出发。
言传身教,传播红色文化作为第一片小学的带头人,搞好红色教育是朱细芬的责任和义务。她借助地处“半条被子”发生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组织全校师生大力开展以“讲好长征故事”为主旋律的红色文化建设工作。朱细芬首先利用学校编写的校本教材《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带领全校师生共同学习红色故事;其次,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与同为美术专业出身的丈夫李亚东一起,亲手绘制了以“长征”为主题的校园文化长廊壁画——“漫说长征”,营造红色文化氛围,让师生们感受到革命精神和浓厚的红色文化气息。朱细芬回忆,绘制红色长廊时,由于白天要上课,他们只能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加班加点进行创作。当时郴州正处冬季,在湿冷的天气和夜晚昏暗的光线中,他们靠着室外的取暖器散发出的杯水车薪的温暖绘制着“红色长廊”。经过两人的齐心协力,最终完成了这个意义非凡的作品。
全心全意关爱学生的身心成长是朱细芬的核心教育理念。第一片小全校的名学生中,有24名学生是精准扶贫户子女,大部分是留守儿童。朱细芬对这些学生实行建档立卡管理,一一到家家访,对学生给予关心、关爱,极力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做到了学校里没有一个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辍学。为了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课余时间里,朱细芬特地邀请专业人员到学校传授独具民族特色的竹竿舞。竹竿舞的普及,在有利于学生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同时,对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协作能力、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等方面也大有裨益。
学生们从小受到红色精神的熏陶,身上有着一股不怕吃苦的劲儿。老师们常常对孩子们讲述红色故事,引导孩子们学习前辈不怕苦不怕难、乐于奉献助人的精神。红色教育最显著的效果之一就是学生的纪律性增强,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学生们了解到先辈那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后,对粮食倍加珍惜,倒进泔水桶里的剩饭剩菜数量相比以前有了明显的减少,红色教育的积极作用可见一斑。
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年9月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第一片小进行考察调研,朱细芬全程陪同介绍。总书记走进四年级教室,当时,李亚东正在给孩子们讲述红*长征“湘江血战”的故事,教育孩子们要刻苦学习、增长才干、立志报国。习近平总书记对同学们说:“你们今天是小树苗,将来要长成参天大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在你们身上实现。希望同学们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好好学习知识和本领,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朱细芬和李亚东牢牢记住了总书记的殷切期盼,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我们会尽己所能,把这片红色热土上的孩子,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回顾这些年扎根基层教育的岁月,夫妻二人对“扎根”一词的含义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李亚东说,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真正涵义是愿意付出、甘于奉献,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年轻人下基层,能够为基层注入新鲜的血液。年轻人新潮的思想可以给基层教育增加新动力、新创意,对推动校园的改造升级,培养时代新人有着积极作用。朱细芬也寄语学弟学妹们,步入大学要脚踏实地学习,要将理想目标与国家需要相结合,不负时代重托,不负青春,不负韶华,更要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
END
文
湘南学院新闻网
本期编辑
张学芳
校对
李笑
责任编辑
罗艺恒
审核
王晖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