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中国(江华)瑶族文化传承与发展论坛在江华瑶族自治县水口镇召开,来自北京、湖南、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地的余名瑶学专家学者以及瑶族县、瑶族乡代表齐聚江华瑶族小学多功能厅,聚焦“瑶族地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主题,进行深入的学术研讨交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组成员、副秘书长吕*,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瑶族文化传承研究中心主任李建盛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共江华瑶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县人民*府县长、二级巡视员龙飞凤致辞。
论坛指出,瑶族文化源远流长、形式多样,要坚持守正创新、坚定文化自信,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突出瑶族的文化符号和民族形象,增强瑶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筑瑶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论坛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的民族*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结、推介瑶族地区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典型,推动瑶族文化与脱贫攻坚、生态旅游、乡村振兴等融合发展,让传统瑶族文化发扬光大,以瑶族之光为中华民族添彩。
本次论坛是江华连续举办的第4届“中国瑶族文化传承与发展论坛”,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中国瑶族文化传承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江华县委、县*府承办,湖南瑶族文化研究中心、永州市瑶族文化促进会等单位协办。论坛共征集到来自全国的篇学术论文,组织专家评选出优秀论文20篇、入选论文43篇。内容涵盖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瑶族传统文化助推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推出了一批可学习可借鉴的典型案例,形成了一批质量较高、务实管用的学术研究成果,为瑶族地区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学术支撑。
学术研讨环节由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瑶族文化传承研究中心朱雄全主持。任国征、廖家益、盘福东、盘祖湘、曹国选、张华兵、李筱文、*贵权8名专家学者先后以《各省脱贫攻坚方案对瑶族地区的启示》《浅谈江华瑶族自治县精准脱贫攻坚的经验及启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的高寨村样本》《发展瑶浴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振兴瑶乡文旅经济——以“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沙洲瑶族村为例》《文旅深度融合时代瑶族文化传承的机遇、挑战与出路》《筑牢共同体意识,共享脱贫攻坚成果》《云南瑶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为题进行了主题发言。
论点选辑
各省脱贫攻坚方案对瑶族地区的启示
任国征(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健康金融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赵琴琴(中央*校研究生院博士)
十九大之后,最重要的是将精准扶贫融入在乡村振兴战略之中。所以,在狠抓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如何更加系统化地带动精准扶贫,将精准扶贫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使精准扶贫因为乡村振兴战略得到有力的保障就显得非常重要。当前,扶贫对象手段识别单一、缺乏特色扶贫模式、贫困群体的发展能力培养难度较大。面对当前精准扶贫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深刻领会十九大报告精神的基础上,结合人民日报刊载的十七位省委书记谈乡村振兴的思路,打好脱贫攻坚战,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同全国人民一起进入全面小康。瑶族地区脱贫攻坚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推进:
(一)提高瑶族贫困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为精准扶贫提供物质层面的保障。在推进贫困地区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是不够的,*府在其中也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府作为看得见的手,在提升贫困地区生产力发展中,要注重通过*策倾斜、项目支持等提高贫困地区自身的“造血”功能。另外,要借助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机会,通过产业项目转移等途径为贫困地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增长点,聚集贫困地区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推进贫困地区生产力的提高。
(二)探索瑶族贫困地区特色发展模式,为精准扶贫提供路径保障。在实施乡村振兴、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探索贫困地区特色化的发展模式非常关键。除此之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日益受到重视。所以,贫困地区的健康发展应该建立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优势。这一点对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体现得尤其明显。少数民族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应该给予有效保护,而且要在扬长避短的基础上予以发扬。
(三)提升瑶族贫困群体个人发展素质,为精准扶贫提供可持续保障。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体现在贫困群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上,而且体现在贫困群体个人发展能力的提升。要实现贫困群体整体个人发展能力的提升,就需要在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一方面,对缺少接受教育的贫困群体的子女后代给予必要的扶志与扶智支持,不断增强贫困子女后代的知识本领、提高子女后代个人素质,增强子女后代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对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生产技能的贫困群体进行再教育、再培训,使得获得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技能,促使其就业能力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不断增强其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因此,要不断提升贫困群体的个人发展能力,保障贫困群体可持续脱贫。
浅谈江华瑶族自治县精准脱贫攻坚的经验及启示
廖家益(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二级调研员)
江华瑶族自治县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湖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库区移民县、县域大县、革命老区县和经济发展快县。近年来,江华县委、县*府紧紧抓住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机遇,立足产业谋发展,实干担当促赶超,开创了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年省*府批复同意江华脱贫摘帽。
精准脱贫攻坚的江华经验,首先是精神和志气“脱困”,强化“别人能做到的,江华也能做到”的信心决心,强化“生态立县、产业强县、开放兴县、民营活县”的发展战略,强化“以实绩论英雄定奖惩用干部”的鲜明导向。“创新、开放,等不起、慢不得,埋头干、拼命干,辛苦着并快乐着”成为新时代全县上下的工作常态,以干部的辛苦度换来经济发展的高质量、高速度。
江华精准脱贫攻坚路径,一是产业为基,项目为王,筑牢实体经济支撑全面小康建设的坚实根基。提出了“园区是第一载体、招商是第一菜单、项目是第一抓手、产业是第一支撑、创优环境是第一工作”的工作思路,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成功打造“马达之城、小家电之乡”。二是产业进村,送岗上门,夯实高质量打胜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支撑。探索实施“规模工业进园区、小微企业进乡村、农业产业建基地、旅游产业谋全域”的产业发展模式,让每一个劳动力要么有产业、要么有就业,稳定增收。三是以人为本,增进团结,凝聚共建共治共享文明幸福之乡的发展合力。着力改善民本民生,坚持各族人民共享事业发展的成果;创新水库移民方式,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近3万移民集中安置,被水利部评价为“近5年来最好的水库移民安置方式”;弘扬瑶族文化,不断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幸福感、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江华精准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证明,加强*的领导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证,发挥制度优势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保障,弘扬江华精神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无穷力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的高寨村样本
盘福东(广西桂林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中国瑶族文化传承研究院副院长)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华江瑶族乡高寨村地处华南第一峰──猫儿山脚下,是漓江源头第一村,也是湘江源头之一的第一村。高寨借“势”建村,坚守生态,化风成俗,转型发展,成立了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由传统的毛竹加工产业向新兴的乡村旅游业转型,由单一的风景观光游向休闲康养、文化体验和生态观光等联动并重的综合型度假游转变,发展成为红色文化“打卡村寨”、旅游合作社小康寨、民宿产业综合体,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全面小康社会完美版,走出一条保护生态资源型康养旅游度假新业态发展之路,走出了一条保护源头生态环境、合作改善生态、集体发展经济、既保生态又惠民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过度索取到与山共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合作社集体化共同脱贫致富。高寨村之所以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样本,是因为有“合则兴,合则旺,合则发,合则富”的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好做法、好举措。有“合”,就有绿水青山。有“合”,则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有“合”,高寨村崇德向善、和谐宜居,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安全感。
——合则兴。高寨村广大*员形成合力,*组织有凝聚力、号召力、牵引力,合作化集体力量推进了高寨村从过度索取到与山共美实现可持续发展,该村的巨变生动说明瑶乡合作化集体化的“合则兴”潜力。
——合则旺。高寨村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的旗帜下,保护和利用好高寨村资源优势,“合”起来搞转型发展,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势头越来越旺,越来越旺的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势头,给高寨村人民群众带来了的“合则旺”红利。
——合则发。高寨村民从村干“要我合”到自信“我要合”,单干变走合作化集体化,合作化道路造就了“合则发”的优越性,带来了坚守生态底线的自觉性,奠定“合则发”的可持续发展韧性,让高寨村人民群众享受到“合则发”的共赢。
——合则富。高寨村合作化集体化由传统的毛竹加工产业向新兴的乡村合作旅游业转型,单一的观光游向文化体验和生态观光等联动,生态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才产生“合则富”的能量。
发展瑶浴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盘祖湘(贵州省黔东南州自然资源局原副调研员、黔东南州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瑶族文化传承研究院副院长)
“黔地无闲草,处处有灵药”。原生态、纯天然、无污染的野生植物,是瑶族代代相传的保健养身医药宝藏。近年来,贵州省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高华村大力发展以瑶族药浴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被称为“瑶族药浴村”“泡在木桶里的村庄”。他们将产业发展、群众致富与瑶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相结合,按照“科学规划是基础,完善设施强支撑,上级支持是保障,抱团发展聚合力,文旅融合增魅力,宣传推广树品牌”的发展路径,探索出一条持续、稳定、健康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新路子,助力脱贫攻坚,实现同步小康。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高华村的瑶族传统文化,促进以瑶族药浴产业为主的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笔者建议:一方面,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中,要重视民族文化保护传承。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村民对瑶族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和文化内涵的理解,提高传统民族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增强传统民族文化保护的责任感,主动成为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者。另一方面,要防止过渡性商业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由于在国内的一些乡村旅游景区、景点过渡性进行商业开发,把客栈的房价提得很高,尤其是土特食品价格更是高得离奇,让游客怨声载道。高华村在大力发展以瑶浴为主导产业的乡村旅游时,要切实处理好民族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继续保持纯朴的民风民俗,保护传承好古朴浓厚的瑶族文化,使游客到高华村旅游时,洗得舒心,吃得放心,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振兴瑶乡文旅经济
曹国选(湖南省郴州市生态环境局原调研员)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沙洲瑶族村是红*长征途中“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近年来,该村采取“旅游+扶贫”的模式,充分挖掘红色、绿色、古色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文旅产业,于年实现整村脱贫。从沙洲瑶族村的迅速蝶变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作为山居民族的瑶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特色文旅资源,只要我们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瑶族地区经济振兴大有希望。
一、充分利用绿色资源,振兴瑶村生态经济,是瑶族乡村振兴的支撑点。瑶族地区具有独特的绿色资源优势,但绿色资源优势一度成为制约瑶族发展的劣势。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后,生态经济成为瑶族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二、充分利用古色资源,振兴瑶村人文经济,是瑶族乡村振兴的着力点。瑶族多彩文化长期融合共生,和谐发展。汝城县的瑶家人十分注重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他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努力打造瑶畲两族文化名片、古祠堂文化、香火龙文化名片等民族区域的名片。既弘扬了当地富有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更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必然助推瑶族文旅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三、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振兴瑶村名人经济,是瑶族乡村振兴的闪光点。“半床被子”的故事,串起众多名人、伟人。总书记亲自来沙洲瑶族村考察调研,更像当时空中出现的双彩虹,照耀沙洲瑶族村振兴的前景。崇尚祖宗先贤,崇尚英雄豪杰,善于讲故事的瑶族人,在讲好“半床被子”故事、邓颖超赠送棉被等故事的基础上,讲得最多的肯定是总书记关怀各族人民、关心乡村振兴、
瑶族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优良的自然生态,是不可复制、不可替代、不可多得的优质旅游资源。近年来,随着全域旅游和文旅融合从理论走向实践,“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促进了瑶族地区发展和民族文化复兴。在新时代背景下,瑶族地区如何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的双赢?
一是加强瑶文化基础研究和普及。立足现实需求,围绕瑶族地区小康建设和瑶族文化创新发展的主题,一手抓田野调查,一手抓学术研究,分阶段有重点地推出一批接地气、有深度、能转化的研究成果,夯实文旅深度融合的基础。在出成果的同时,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整理出来的优秀瑶族传统文化“藏之名山、束之高阁”,要以普及推广应用为目的,策划系列文化活动,继续推动“瑶文化进校园”“瑶文化进机关”“瑶文化进社区”,把论文写在瑶乡大地上。只有走向民间,走向大众,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民族文化才有生生不息传承下去的生命力。
二是基于特色文化拓展全域旅游。要增强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打响“神州瑶都”品牌,以本土瑶文化为基础,根据民俗旅游市场特点提炼亮点,注入灵*,打造精品项目和旅游产品。譬如江华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可以开发整理出来一个“人无我有、人有我异”的节庆系列,形成一年四季节日不断的旅游市场,通过节庆营销推广江华“神州瑶都”旅游品牌形象和“瑶家古风”精品主题旅游线路。对江华丰富的古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充分发掘各自特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打造差异化、个性化旅游目的地形象,避免同质化竞争。
三是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创新。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下,对瑶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守正的前提下创新。这不仅仅是文旅融合发展的需要,也是瑶族文化自我革新的需要,与时俱进的需要。一方面是内容的创新,在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生活消费等领域找准瑶文化的切入点,通过创意孵化新的瑶文化产品“上新”“打榜”,让传统的成为时尚的,让民族的成为世界的。另一方面是形式的创新,文化和科技融合,让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为瑶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赋能,为瑶都文旅打造爆款新品。
筑牢共同体意识,共享脱贫攻坚成果
李筱文(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瑶族文化传承研究中心副主任)
历史上畲瑶民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两个民族同为山地民族,有着相似的经济形式和发展历史,有着相似的山地文化和民族性格,在脱贫攻坚道路上,更有着脱贫致富的共同目标。所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提下,畲族人民脱贫攻坚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值得瑶族地区借鉴和分享。
“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纽带,可以丰富乡村的生活内涵和品质,并提升民众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坚持传承与创新的融合,坚持“非遗”文化与产业化的融合。要将“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纳入到整体乡村建设规划体系,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特别是濒危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关切力度,把“非遗”融入到村民的现代生活之中,同时因地制宜挖掘村寨传统文化和非遗产品,避免同质化发展。“人”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要素。
二、使用是最好的保护,消费是最好的传承。要将传统村落周边的自然环境与传统村落的活态文化,整体纳入传统村落保护之中,使传统村落蕴含的民族民俗、节日庆典、手工技艺、特色建筑等都能转化为优质旅游产品,让村民在文化红利中成为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力量。
三、产业深化,是稳定脱贫致富的根本。一项技艺带旺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带富一方人。深入挖掘乡村的历史文化内涵,让有文化的乡贤带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当地各级*府要带领村民积极投身产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产业优化质化呈现,从而助力乡村振兴,人民脱贫致富。
云南瑶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贵权(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瑶族文化传承研究中心副主任)
云南瑶学研究成果迄今已相当丰富,在瑶族语言文字、瑶传道教等方面或已走在世界瑶学研究的前列,但绝大多数学者开展瑶学研究具有时段性,不能持之以恒,因而,需要通过开展更多的研究项目对人才进行培养,逐步解决云南瑶学研究人才青*不接的问题,特别是急迫需要解决瑶族语言文字和瑶族古籍文献研究人员青*不接的问题。因为,在瑶传道藏、瑶族歌谣文献、瑶族土俗字等方面,精通这方面知识的瑶族民间知识分子已越来越少,若无具备这些方面研究能力的研究人员及时开展研究,那么,这些文献和文字可能变成“死书”、“死字”。
云南瑶学未来可以研究的领域主要有云南瑶传道藏集注、云南瑶族歌谣文献集注、瑶族歌谣用语和宗教用语研究、瑶族土俗字(仿汉瑶字)研究、瑶传道教仪式研究、瑶传道教与瑶族伦理道德规范研究、新时期瑶传道教的传承与保护研究、瑶传道教音乐与舞蹈研究、新时期瑶族村治研究、、瑶族服饰演变和改革研究、瑶族歌谣传承与保护研究、瑶族传统生态文化与瑶族村社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新时期瑶族生计方式和经济产业转型研究、瑶族传统渔猎技艺及特有生产生活技术研究、新时期瑶族农村婚姻家庭研究、山瑶扶贫研究等。对于个人而言,只要根据自身学术背景、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理应都能够为世界瑶学的繁荣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理应都能为增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做出应有贡献。
扫码浏览全文
中国(江华)瑶族文化传承与发展论坛优秀论文选辑
整理:车玉钦 摄影:杨显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