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爱好者可戴上VR眼镜“身临其境”观看演唱会;看电影不佩戴任何装备就能欣赏3D电影;“宅”在家说几句口令,服务机器人就会把冲泡好的咖啡端到桌前……今年9月举办的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新科技、新服务集中亮相,让人们领略科技的魅力,直观感受到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丰硕成果。
新技术、新服务密集推出,新模式、新业态竞相涌现,是我国服务业提质扩容、转型升级的有力见证,构成了“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53.9%,比年提高3.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信息产业等加速成长。年,我国服务业数字经济占行业增加值比重已达3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近4年年均增速高达19.4%,在三次产业中数字化水平最高、转型速度最快。数据背后,展现了我国服务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折射出中国经济的质量与成色。
数字经济引领服务业转型升级,既巩固了服务业在“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上的重要作用,也有力提升了服务供给的品质。比如在养老服务上,AI陪伴机器人、智慧护理床、远程监测手表等智能化适老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助力老年人更好安享幸福晚年。疫情防控期间,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共享平台、协同办公、跨境电商等服务广泛应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此外,数字经济赋能服务业,还促进了优质服务的均等化、可及性,使偏远山区群众也能享受到便捷的网购服务、优质的教育资源,等等。可以说,服务业数字化步伐的加速,不仅培育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更跑出了人民美好生活的加速度。
新服务加速发展,是全球科技革命和国内消费升级的必然,也离不开顺势而为、主动作为。特别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的当下,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推动服务业创新层出不穷。这一过程中,未雨绸缪才能抢占先机,科学规划才能掌握主动,规范有序才能行稳致远。从将“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纳入“十三五”规划纲要,到制定出台《“十三五”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年)》等,一系列*策举措的有力引导,推动服务业步入发展快车道,体现了“十三五”期间*和*府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超能力、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坚定决心。
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面向未来,数字技术在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上大有可为。从需求角度来看,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人民对更高品质的医疗、教育、卫生等服务需求迫切,新服务成长空间大、市场潜力足、发展前景广阔。从供给侧来看,当前我国服务业仍然面临着优质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短板。进一步做大服务业的蛋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顺应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激活创新引领的新动能,为现代服务业加速成长提供动力支撑。
服务业关乎经济发展,关系人民福祉。数字技术推动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升,这是中国经济的坚实根基,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所在。着眼“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把握科技进步大势、加快创新发展步伐,中国经济定能赢得更加光明的未来。
方寸之间,万物互联。说起近年来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变化,智能手机是一扇很好的观察窗口。亲朋好友通过手机视频聊天,购物时扫一扫完成支付,乘坐公共交通刷手机直接进站,通过手机遥控家电、汽车……智能生活的背后,是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快速普及和应用,折射出“十三五”时期通信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当前,人类已经叩响了数字化智能社会的大门。以5G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正带来新的科技浪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建投资”。“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领域核心技术,构建现代化通信骨干网络,提升高速传送、灵活调度和智能适配能力。“十三五”时期,从5G技术、量子通信、物联网、卫星导航等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到移动支付、视频电话、直播经济等交互模式创新,再到提速降费、携号转网等释放的*策红利,一系列成果和有利条件极大促进了信息的传递与流动。截至9月下旬,我国建设开通5G基站超50万个,5G用户累计终端连接数超过1亿。以5G为代表的新的通信技术,不仅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也深刻影响和改变了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速率更快、容量更大、时延更低的通信和网络技术,不仅创造了规模空前的信息流、数据流,也重塑了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方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大到国与国之间举行会谈、共享疫情防控经验,小到个人在线上课、远程办公、直播卖货,都可以在网络上乃至一部手机上完成。据统计,今年1月至8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达到惊人的亿GB。有机构预测,今年底,我国将拥有全球一半以上的5G基站,同期5G用户数量将占到全球七成以上。5G,正在改变连接与沟通的方式。
通信事业的全面进步,为欠发达地区夯实了数字化发展的基础。广大农村地区,依托5G建设,手机成为“新农具”,通过智慧耕作、直播带货跑出了脱贫攻坚“加速度”。从年开始,我国先后组织6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累计支持超过13万个行*村光纤网络通达和5万个4G基站建设。截至今年6月,全国贫困村通光纤比例从年不足70%提升到98%,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通宽带比例从25%提升到98%,提前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的宽带网络覆盖90%以上贫困村的目标。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打通了小山村与外界的联系,也为乡亲们打开了致富门路,更为贫困地区融入数字化、信息化发展浪潮创造了可能。
加快推进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更多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智能工厂生产线上的传感器,对生产流程和产品质量进行监测,并把信息反馈给制造机器人,有效降低了次品率;智慧码头上,摄像头实时回传高清作业画面,工人无需爬上50多米高的司机室,远程就能完成操作;汽车上的摄像头、微型雷达,实时捕捉车辆周围道路交通信息,并结合高精度地图实现车辆自动驾驶……在通信技术的催化作用下,生产、运输等环节的效率也随之发生“质变”,进一步促进新的商业模式产生,带动几何倍数的投资和交易,为扩大内需、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强劲动力。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进一步构建更加发达的通信网络,促进通信技术与各个领域深度融合发展,“无物不联网”的智能生活必将加速到来。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全国各地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给游客带来不少惊喜。在北京,场文化活动、场文艺演出及30条漫步旅游线路精彩纷呈,“老北京”和“新元素”交相辉映;在上海,基于预约数据的城市文旅系统“云端”助力,消费活跃度、区域活跃度一览无余;在武汉,“致敬祖国”大型灯光秀,以“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三个部分,展示这座英雄城市的迷人魅力……从侧重“悦目”到注重“赏心”,从线下“充电”到数字“赋能”,我国文旅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十三五”时期,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我国文旅产业呈现出消费大众化、需求品质化、竞争国际化、发展全域化、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彰显出生态与人文结合、传统与现代融合、经典与时尚汇合的显著特点。一方面,出境游消费回流,国内游、省内游、周边游长势明显;另一方面,个性化、特色化方式凸显,自驾游、自助游、精品游、家庭微定制等产品服务受到欢迎。在今天,旅游已成为串联起自然风景、健身休闲、文化娱乐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型度假服务,从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
出行观念和出行方式的嬗变,铺就了“十三五”时期文旅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的文明底色。一趟愉快的出行,既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行程,也是体现绿色、低碳、环保等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的过程。对很多人来说,出游之前做一做环保攻略,使出游更加绿色低碳,已经成为生活习惯。比如,短途旅行时尽量不开车自驾,而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入住宾馆时,尽量自备洗漱用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消耗;外出时带上水杯、手绢,少用瓶装水、纸巾,等等。如今,低碳环保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文旅名片,除了高架、环线、地铁的“快节奏”,步行观光、城市骑行、从容观展等“慢生活”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可以说,绿色低碳环保的出行风尚,助力山清水秀的美丽中国,也见证了整个社会文明的提升。
好山好水好风光,也是一门好产业。家5A级旅游景区、30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文旅产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欣欣向荣的文旅产业,正在与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科技、文化、体育、健康医疗等深度融合,成为一项综合性产业。矗立在滁水河畔的“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让湖南郴州汝城县沙洲村“七里的山沟八里的坳”广为人知,红色资源打开了当地的发展空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悬崖村”将沿山架设索道进行旅游开发,悬崖峭壁成了脱贫致富的通道,乡村旅游红红火火。由此观之,发挥文旅产业的综合带动功能,是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一条纽带,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方式。
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不断迈进,文旅产业线上线下同时开花结果,“老面孔”精彩依旧,“新业态”惊喜不断。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以数字经济为驱动,以新型信息技术为背景,以文化、旅游、消费聚集区为载体的新文旅应运而生。文旅产业运用大数据、短视频、直播、虚拟现实等手段,创新文旅消费场景,发展夜间文旅经济,引导和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智能消费等消费新热点新模式。比如,国家图书馆推出了线上“服务不打烊,在家免费看”活动,敦煌莫高窟推出了线上免费参观和研学活动。在迈向“十四五”的新征程上,促进文化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就一定能更好满足新期待、引领新风尚,为人们的美好生活增光添彩。
能进行智能交互、还能识别方言的国产智能电视,以生旦净末丑象征不同功能的中草药牙膏,兼具复古感与时尚气息的服装配饰……不久前,人民日报新媒体策划打造的创意体验馆——“有间国潮馆”第二季迎来大量观众。一系列引领潮流的国产品牌创新产品,不仅吸引许多年轻人前往“打卡”,也生动诠释了国产品牌在“十三五”时期的乘势崛起。
纵观近年来的消费走势,以新制造为代表的新国货日益占据消费市场,国内的原创设计产品有了越来越多的粉丝。新品牌崛起,老字号走红,大白兔奶糖、雅霜雪花膏、回力运动鞋等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老品牌也在创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中国消费品牌发展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中国消费者购物车里装着的,八成以上是国产品牌;另有数据显示,去年的“双11”,销售额过亿元品牌中,国产品牌有个,占比近六成。这从一个侧面清晰反映出,我国消费市场国产品牌潮流涌动,国产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
国产品牌的崛起,折射出“中国制造”在“十三五”时期不断向“中国质造”和“中国智造”迈进。就在几年前,中国消费者在国外买马桶盖、电饭煲、吹风机等生活用品的新闻,一度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消费者舍近求远,不远千里去国外抢购这些产品,某种意义上也提醒我们,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商品的品质和品牌更加重视。在已经实现了“能用”“耐用”“实用”之后,人们还希望国产品牌能够“好用”。当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也正因此,“十三五”时期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强调“加快发展新型制造业”“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正是依托于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十三五”时期,国产品牌发力创新,不断提高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日益受到消费者青睐。过去是注重数量,如今是
如果说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为国产品牌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那么国产品牌的崛起,也在塑造着消费者的审美和文化追求。有人总结,这些年国产品牌的流行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本土审美的苏醒”。故宫文创产品“爆款”频现,陕西剪纸、遂昌龙粽等非遗伴手礼受到顾客青睐,让文物活了起来、让传统文化走进了日常生活;百雀羚、同仁堂等老字号主动拥抱潮流,让经典产品魅力重现、让东方美学得到年轻人的认同。新国货不仅满足着消费者日益多元多样的消费需求,也进一步激发着消费者内心的文化自信。就此而言,国产品牌的乘势而上,既是一个“经济故事”,也是一个“文化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要勇于创新,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今天,国产品牌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中国消费市场足够广阔,为国产品牌创新发展提供了宽广的舞台。瞄准市场需求,主动创新,用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制造国产商品,深入挖掘文化价值,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国产品牌将赢得更大市场,助力人们向着美好生活不断前行。
热门景区,游客按照旅游体验师提供的“攻略”预订酒店、规划路线、享受美食;高速公路出口,无人机驾驶员操控无人机实时监测车流量,采集交通大数据;“宅”在家中,在线预约健康管理师对自身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十一”假期,一些新职业群体帮助人们畅享假日生活,折射出我国消费领域的蓬勃活力。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新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催生出一批批新职业,成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自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颁布以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陆续发布了三个批次38个新职业。新职业的悄然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奔走在城市街头的网约配送员,广阔棉田上喷洒脱叶剂的无人机驾驶员,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的食品造型师,为怀有梦想的年轻人提供帮助的创客指导师……从过去人们常说的“三百六十行”到如今的千行百业,新职业百花齐放,见证了技术进步、产业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成为观察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风向标。
一大批具有创新活力的新职业应运而生,折射着发展的新风口。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疫情突如其来,‘新就业形态’也是突如其来。对此,我们要顺势而为,让其顺其自然、脱颖而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有些新职业成为疫情防控的生力*。比如,大批呼吸治疗师在抗疫前线为患者提供呼吸治疗,提升了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大量装配式建筑施工员昼夜不息,以仅用10来天时间的“中国速度”医院、医院。与此同时,当餐饮、旅游业等按下“暂停键”,“宅经济”“云经济”等在疫情防控期间异*突起,令人惊喜。可以说,新职业和新就业形态所代表的新经济、新动能脱颖而出,为中国经济栉风沐雨仍可从容前行提供了底气和支撑。
新职业连接着新需求,蕴藏着新机遇,推动着新经济。新职业的迅速发展,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见证着中国经济的活力与韧性。几年前,人们还无法想象,工业机器人操作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意味着什么。如今这些新职业的出现,一头连着技术革新,另一头连着需求升级,凸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推动相关行业加速转型升级。比如,随着人们对健康问题的日益重视,健康照护师、出生缺陷防控咨询师、呼吸治疗师等新职业有了用武之地;各类电商迅猛发展,对餐饮、生鲜、药品等网约配送员也将持续有需求。加快形成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职业保障,为劳动者营造更加宽松、更有保障的就业环境,才能站在新职业的“风口”更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新职业及其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将为中国经济打开更大的发展空间。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为进一步培育壮大各类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提供*策指引。随着线上线下消费的深度融合,新职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把握新职业背后的新风向,顺势而为谋发展,充分挖掘内需潜力,形成新的产业链条,激发国内外市场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浓缩着时代和社会进步、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职业,为更多人搭建了人生出彩的舞台。迈向未来,必将有越来越多的新职业出现在公众视野,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开辟无限可能。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1、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如有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