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河水,滚滚*土情,自古秦晋一家亲。我叫王晶晶,出生在被后人誉为寻根祭祖的圣地——山西洪洞大槐树。年,很庆幸作为团区委第一批派驻耀州区孙塬镇文昌村的一名驻村队员。
从此,故乡成了扎在心中的根,愈来愈深。而耀州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孙塬镇文昌村就是我的新家乡。脱贫攻坚这5年,从驻村工作队队员到第一书记的经历,让我见证了昔日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到今日脱贫攻坚“明星村”的转变。如果说洪洞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筑牢了“根”,那么,耀州在我的奋斗过程中构建了“*”。
初来乍到满腔志
文昌村因唐简陵而建,先人因守陵而长居于此,后繁衍生息。初入文昌,并未有些许陌生和不适,反倒因村中的古槐而倍感亲切。年驻村至今,在走访的每家每户中都没有强烈的陌生感,不论是乡情还是人情,那时候内心就埋下了“种子”,我一定要走进群众的心里,让他们感受到这帮人是来真干事的。
有一次走访,碰到我的包抓户正准备吃午饭,刚蒸好的大馒头雪白锃亮。阿姨使劲拉拽着我的胳膊,愣是让我吃馒头。嚼着馒头的我,突然感觉自己犯错误了,坐立难安。难受之余,我偷偷给大妈碗底放下两块钱,转身就跑。
后来她逢人便说这件事,村里其他人碰见我便说:“你阿姨说你看不起她,吃个馍还给钱呢!”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文昌村隐身药王山后,空气清新,70岁以上老人就有名。年重阳节前夕,我们帮扶小组组织40余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从策划到活动执行耗时两天,为全村名70岁以上老人举办集体生日会。
当天,老人欢聚在村活动广场,锣鼓声声,秧歌欢腾,大家共同吃蛋糕、品长寿面、唱歌、拉家常、欣赏丰富多彩的综艺节目……
活动结束后,我拿起扫帚打扫现场卫生,坐在广场凳子上闲聊的阿姨,边拉家常边调侃我:“哟,看我晶晶娃,多勤快。”我转身回应:“你们应该这样说,这娃嘹咋咧!”
“哈哈哈……”笑声回荡在山间。而不知不觉间,我俨然成长为文昌群众中的一员。
文昌村属合并贫困村,年11月受组织委派我担任了文昌村第一书记。因为有了之前帮扶工作的根基,各项业务工作都已走上正轨,我把重心转向了思想教育方面。
我萌生了邀请老*员为村干部开办道德讲堂的想法。有了想法就立即行动,吃过午饭,我驱车前往姚秋芳老先生家中。当我告知拜访目的,老先生欣然答应。
第二天,一堂“用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的道德讲堂在文昌村举办,而且反响极好。同时与我们的队员沟通,建议他们复制这件事情,把各行业口碑好的典型邀请到村进行道德宣讲。
我觉得,班子的思想只要触动了,我的目的就达到了。再后来,因势利导,我将这件事引申到群众群体,大范围的典型先进的评选活动就此开展起来。由各小组进行初选,报名群众有50多人,最后商议确定5个人。
围绕如何提升村民思想向村*支部靠拢,我们先后对前期评选出的典型进行红榜公示、表彰重奖、编撰小品、自创快板、拍摄视频在全区进行宣传,引导舆论导向,反响不错。村*支部书记李彦平说:“文昌村建村以来,还从没有这么干过!”
产业铺就致富路
文昌村的主导产业是花椒,品质虽好,却面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村里的花椒销售很被动,全靠客商上门收购,完全靠天吃饭。
鉴于文昌花椒没有统一的品牌战略规划,没有整体的营销策略,我们开始一步一步的探索。先从最基础的市场调研做起,查阅、研究花椒资料,实地到韩城、宁夏、甘肃等花椒产地学习,最终将我们文昌花椒从市场到人群,从地理到价格,从形象到渠道,做了全方位的品牌定位。
紧接着,我们从小处着手,请西安美院的专业设计师,为文昌花椒品牌“石原”“过山农家”做了全套视觉设计。同时,推荐村里有想法的青年人,到团省委进行电商、农业相关知识学习,注册石马岭、大农后稷、文昌人家等商标,并开通淘宝、微店等各种网络销售渠道,带动村里花椒、花椒粉、柿饼、蜂蜜等农产品的线上销售。
为提升销量,我们不间断进行广告宣传。线下进驻商场、超市,参加各地展会,杨凌农高会、北京文博会、济南文博会……文昌花椒受到各地朋友的喜爱与回购。
线上宣传也不遗余力,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