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洲村,一个远在湘南大山深处的小山村,因为红色故事令人向往。今年国庆节长假期间,这里接待游客近7.5万人。
沙洲村位于磐石山麓、滁水河畔,隶属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曾经,这里因交通闭塞,经济发展十分落后。沙洲村是如何从一个无人问津的贫困村变成如今响彻全国的红色村?整齐划一、风格独特的乡村新貌从何而来?沙洲村蝶变的背后,凝聚着规划设计人员的心血。
传承精神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讲述了82年前发生在沙洲的“半条被子”感人故事。故事迅速传遍全国,沙洲由此闻名遐迩。随着游客的增多,规划建设沙洲红色旅游景区成为当务之急。郴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在接到此项任务后,第一时间进驻沙洲村开展工作。
从年11月开始规划设计到年11月工程竣工,沙洲红色旅游景区仅用短短一年时间便宣告建成。期间,郴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派出了涵盖规划、园林、市*、建筑等领域的专业设计团队,不论严寒酷暑,始终坚守在沙洲,全程负责测绘、规划、设计、施工指导等工作,确保了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
如今,郴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通过深挖长征文化内涵,设置红色历史陈列馆,建成“半条被子”纪念广场、红*亭,建设以“长征精神”为主题的磐石公园及主题雕塑等景观元素,彰显红色文化内涵,树立了沙洲红色教育基地形象。
坚持“三色”理念打造特色村落作为湘南传统古民居村落,如何将沙洲的传统风貌与红色文化相结合,将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交融,成为规划设计人员不断思索的问题。
为了给沙洲村注入新活力,郴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团队在全面调查、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决定依托“三色”(绿色生态、红色文化、古色村落)资源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助力村民脱贫致富。
绿色生态资源包括村后的磐石山及村前的田园和滁水河,可用于发展绿色生态游,开展徒步、健身、特色水果种植与采摘等活动;红色文化资源包括徐解秀故居、红*卫生部旧址以及有关红*长征的故事,可发展红色文化游,通过参观陈列室(馆)、重走长征路等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廉*教育;古色村落资源包括古民居、古宗祠、古庙、古桥以及民俗风情、瑶族文化、美食文化等,可发展民俗风情游,开展农耕文化、瑶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体验活动。
这样的总体规划思路,赢得了沙洲村民的广泛认可。“我们从小生活在红*长征经过的地方,对这里的红*印记感到骄傲和自豪,大家都很希望对村子进行改造。”村民朱小红表示,规划人员为村庄的发展着想,将旅游产业融入其中,为村民就业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年,沙洲红色景区建设全面展开,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工程建设,拿到劳务收入的贫困人口当年就实现了脱贫。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沙洲村农业、服务业也得到飞速发展,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达40万元,生动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农区变景区山水田园展新貌9月25日,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主办的“郴州市国土空间发展战略及发展格局专家咨询会”在郴州举办,名与会代表来到沙洲村调研,对沙洲村庄(红色景区)规划设计与建设给予肯定。
郴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傅立德介绍,在此之前,沙洲村古村落格局遭到一定破坏,“方盒子”建筑不断增多,传统风貌逐渐丧失,不少传统建筑已破败不堪、杂草丛生。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要重点考虑古村落保护,延续传统风貌,规范村民建房,改善村庄环境,改造基础设施。
农村危房改造是沙洲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相关部门对已确定的贫困户、低保户及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和重点对象,逐一解决、无一遗漏。同时,加大宅基地管理力度,通过拆除、置换等方式,规划传统住宅39栋。
“沙洲属边远乡村,让游客在游览中欣赏山水田园景观,体验乡村文化生活,是沙洲规划设计的核心。”傅立德介绍,沙洲规划设计明确保护“村、园、水、山”格局,力求“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村”即村庄,规划设计在保护古民居的前提下,鼓励村民留在古民居中生活,延续生活场景、历史文脉,还保留了村庄内现有的菜园、果树,同时将村内空坪隙地开垦为菜园或种上果树,既美化村庄环境又增加村民收入;“园”即村前的果园,考虑到村庄转型为旅游景区后多数村民将从事旅游服务业,因此规划了四季果园;“水”即村前的滁水,建设生态驳岸的滨水风光带,种植杨柳、木芙蓉、枫杨、蒲竹等本土易生长绿化植物,配套建设游道、拱桥、水坝、亲水码头;“山”即村后的磐石山,规划为长征文化主题公园,保留现有山石、森林、果林、茶园、菜地等,修建游道,配套亭子、坐凳、垃圾箱等设施。
经过8个月的建设,景区的旅游道路、河道整治、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如期完工,还同时完成了村内景观提质、红色景点修缮、民居立面改造、农业综合产业园建设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
细节刻画化腐朽为神奇几年前的沙洲村因大部分村民外出务工而成为“空心村”,许多房屋年久失修、濒临倒塌。在村庄整治中,规划设计团队充分发挥创意,创造了许多化腐朽为神奇的作品。
例如:利用一些坍塌旱厕的原有墙体进行重新翻建,改造成“星级”旅游公厕。利用土坯砖房屋的山墙,恢复悬挂犁、耙、锄头、镰刀、蓑衣、斗笠、玉米串、蒜头串、红辣椒串等农具、用具、农产品,改造成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农耕文化墙。严格保护村内石板路、鹅卵石路,新铺装地面就地取材,利用滁水河中的鹅卵石铺砌,既经济又美观。
此外,设计团队对村内基础设施进行科学改造,实施雨污分流,疏通房前屋后排水沟,串连成网,汇集溪流雨水,再排至村前田园、滁水,让水流给村庄增添灵气。在游客接待中心施工时,停车场处有两株长势良好的古樟树将遭迁移,规划设计团队利用地势架空,因势利导,在停车场顶部预留出两个孔洞,给樟树留出生存空间。
如今的沙洲村,崭新的道路蜿蜒向前,村内一栋栋青砖粉墙的民居耀眼夺目,村外果树花木连片成行;环绕村庄的滁水河,披上了生态护坡,岸边新修的游客步道蜿蜒曲折;灵动飞跃的石拱桥,连通河道两岸;远处青山叠翠,群峰环绕,沙洲村犹如绿色织毯的一颗明珠,熠熠生辉;昔日边远落后的小山村蝶变成远近闻名的红色景区、知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我们的规划设计团队正是在长征精神激励下迸发出巨大的创作设计激情和服务建设热情。”郴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曹诗国表示。他们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们将沙洲规划建设成红色景区和主题教育基地,把长征精神转化为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强大动力,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实现乡村振兴。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在看”
本文由中国自然资源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