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奋斗百年路脱贫攻坚答卷总书记和乡亲们
TUhjnbcbe - 2021/3/27 7:25:00
一个奇迹,令世人瞩目。


  

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8年后,全部脱贫。


  

占世界近1/5人口的大国,彻底摆脱绝对贫困,是人类减贫史所未见。这个大事件,在极不平凡的年,发生于中国。


  

泱泱大国,治国理*千头万绪。在轻重缓急间传递着*的初心、国家的温度。山脚下直通省城的路、搬出土坯房的家、家门口就能读书的课堂,人们从点点滴滴的变化中,读懂中国。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习近平总书记和乡亲们的脱贫故事,是中国共产*的故事,中国人民的故事,中国的故事。

情怀:“我是人民的勤务员”

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高朋满座,各国嘉宾汇聚一堂。习近平主席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


  

总书记动情地回顾起一路走来的历程,颇为感慨:“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


  

这是一位常年深入最偏远农村,经常出现在最贫困群众身边的大国领袖。多少回,前一天总书记还在风云际会的外交场合,在重大关头引领国际议题,第二天已经轻车简从,风尘仆仆赶去贫困村。


  

数年间,总书记的足迹遍布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殊*策的西藏、四省涉藏州县、*南疆三地州……


  

翻山岭,冒风雪,顶烈日。一串串足迹,在中国地图上星罗棋布,丈量着从贫困到小康的进程,也澎湃着*心民心的同频脉动。


  

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他走进地处边陲、正艰难进行产业转型的林区;在大凉山村寨,他沿山路看了一户又一户人家;在秦巴山麓生态移民村的老乡家,他挨个屋子转一转,摸摸炕脚暖不暖;太行山深处,他带着贫困户一笔笔算脱贫账;他走进六盘山区破矮的土坯房,舀起一瓢水尝尝水质;武陵山区层峦叠翠,一位老人紧握着他的手,一个劲地夸赞*的*策好……


  

置身扶贫一线求解脱贫,是习近平同志多年来一以贯之的工作方法。早在福建宁德工作时,路途最偏远难走的寿宁县下*乡,他就是第一个到那里的地委书记。


  

乡亲们至今记得,是当地乡*委书记拿柴刀一路砍,习近平同志拿竹竿拨草向前。至今,下*乡的人们还常念叨,习书记端起村里满是茶垢的杯子、和乡亲们唠家常的模样。


  

曾在宁德地委工作的同志回忆起那时:“一年里他半年的时间都在下乡,入户看得很细,不知道掀了多少锅盖、掀了多少桌盖、掀了多少铺盖。”


  

锅盖铺盖里,装着群众真实的吃穿用度。习近平同志读得懂锅里的穷,感受得到受穷的痛。


  

当年,他从北京到陕北梁家河的时候,还不到16岁。在那个每到青*不接农民就要外出讨饭的穷窝子,他一干就是7年。他也一样挨饿,仅吃过一次白米,米香记到现在。他和村民们辛苦劳作,打井、筑坝、淤地、修梯田、建沼气池,就是要让生活能够好一些,能过上“一年四季吃上玉米面”的好日子。“但这在当年几乎比登天还难。”


  

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令他刻骨铭心:“多年来,我一直在跟扶贫打交道,其实我就是从贫困窝子里走出来的。”从村到县、市,到省,到中央,习近平同志始终挂念着众多还没有摆脱贫困的乡亲们。那些人、那些事,都装在他的心里。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的紧张行程里,特地抽出时间,会见了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乡亲们。见面时总书记亲切地说:“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有书信往来。”此前,乡亲们曾致信总书记,每年有半年大雪封山的独龙江乡,即将因一条隧道贯通改变境况。长久地记挂,此行了却了见一面的心愿。


  

年全国两会,距习近平总书记去湖南调研已时隔近3年。他参加审议时遇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代表,还不忘问起十八洞村大龄男青年“脱单”的情况:“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妇儿?”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电视新闻里,看到过大凉山深处的阿土列尔村。那里开门是悬崖,背后为绝壁,祖辈只能靠木棍藤条编的“藤梯”攀过险处。年全国两会上,总书记就问起这个“悬崖村”,近况令他“稍稍放心”。年初,在山路上颠簸两个多小时,他赶到了大凉山腹地。


  

一个细节,可以看出乡亲在习近平总书记心里印得有多深,记得有多牢。年春节前夕,他带着自己出钱采办的年货回到陕北*土地,那是他在青年时代离开梁家河近40年后。“随娃、黑子、铁锁……”总书记一口就叫出了乡亲们的小名。

昔日在陕北,他是乡亲们眼中“吃苦耐劳的好后生”;离开正定多年后,正定人依然亲切称呼他“咱们的老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当地人常喊他“百姓省长”;到浙江工作后,村民称他是“*派来的好干部”。


  

“怎么称呼您?”年11月,湖南十八洞村,石爬专老人问。

“我是人民的勤务员。”

“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这些年,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牵动着总书记的喜与忧:“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


  

一篇年底的讲话全文近日面世,彼时的忧虑跃然纸上。那是*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

阜平穷了多年。路崎岖,房破败。他一路表情凝重。看到老区一些乡亲生活还比较困难,“心情是沉重的”。考察后,一番质朴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民族复兴路上要抓紧推进的大事:“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群策群力,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从那时拉开新阶段脱贫攻坚的序幕到今天,8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的穷苦之地却是沧海桑田。近1亿贫困人口,摘下了贫困的帽子,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摆脱贫困,历史洪流巨响,蕴藏着百年大*的为民本色。

信念:“我们的庄严承诺,一诺千金”

完成非凡之事,必有非凡之精神,非凡之行动。

年秋,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去了一家开在小山村的纪念馆,名叫“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考察意味深长地选在听取脱贫攻坚总结评估汇报前夕,脱贫的初心就蕴藏在*的红色历程之中。

年底,3名女红*来到湖南汝城县沙洲村,寄宿在瑶族老人徐解秀家里,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人。什么是共产*?共产*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人民群众以同样的深情回应了*。老区歌谣里唱,最后一粒米做*粮,最后一尺布做*装,最后一个儿子上战场……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中,今天惦念着老百姓的冷暖,同当年“共用一条被子”的情感并无区别。

重走长征路,几多感慨,几多憧憬。习近平总书记年5月在江西于都县考察时,在中央红*长征出发纪念馆一幅“草鞋地图”前长久驻足。

那是用80双草鞋拼成的中国地图。中国共产*是穷人的*,人民*队曾是一支打赤脚的部队。8万多红*战士在于都河畔集结出发,走上了爬雪山、过草地的万里长征。为了不让红*赤足征战,苏区百姓家家户户打草鞋送给战士们。

总书记叮嘱道:“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我们要饮水思源。”

于都县潭头村村民孙观发是红*英烈后代,看到他一对孙儿孙女,习近平总书记想到了将来:“到他们这一代长大的时候,就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候。”

这是当年8万多红*所期盼的中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十八大闭幕,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自改革开放之初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不过短短三四十年。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他肩上的担子并不轻松:“不能到时候,宣布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还有那么多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下。”

*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令人振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他对省里的同志们说:“我们*员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百年前在风雨如晦的黑暗中诞生,中国共产*就立志带领百姓过上好日子。共产*说话是算数的。小康社会,那是一代代人孜孜以求的梦想啊。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算日子,迈进小康的倒计时滴答作响,一刻不停。

年11月,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习近平主席同与会外国领导人共同巡馆。走着走着,他们脚步慢下来,众人视线随着他看向一块显示屏。那是标注脱贫攻坚进度的时钟。习近平主席解释得简明而坚定:“我们的脱贫按小时、按分秒计算。”

年3月,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仍黑云压城,一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却在这时召开。大江南北,奋战在脱贫一线的人们透过屏幕,深切感知到习近平总书记字里行间的紧迫感: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也考虑过等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再到地方去开,但又觉得今年满打满算还有不到10个月的时间,按日子算就是天,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本来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疫情又增加了难度,必须尽早再动员、再部署。”

在年,习近平同志写过一篇《滴水穿石的启示》。年,习近平同志写下《抓落实如敲钉子》。认准的事情,便有足够的耐心,克期必胜。下了决心,便锲而不舍,“钉”到最后。

对这种作风,习近平总书记讲得生动:“抓落实就好比在墙上敲钉子:钉不到点上,钉子要打歪;钉到了点上,只钉一两下,钉子会掉下来;钉个三四下,过不久钉子仍然会松动;只有连钉七八下,这颗钉子才能牢固。”

对于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拿出了“滴水穿石”的韧劲和“钉”准不放的作风。他在全国两会“下团组”时曾经说,我去过的每个地方我都抓反馈。有关部门都派人去看过,有的打招呼,有的不打招呼。

回想起2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就以这样的劲头,帮助福建深陷危困的连家船民脱了贫。

船民苦,一生在海上漂泊,一家挤一条船,蜷缩的脚被歧视称“曲蹄”。习近平同志抓这项工作时,给船民在岸上建了房。但回访发现,有些人待不住又回了船。

波折之后习近平同志盯得更紧了,赶到霞浦县盐田乡。习近平同志是大个头,船舱很矮小,他猫着腰进了船舱。

老船民见到这一幕很感动,聊天时倒苦水:“上岸后只有一个房子,那有什么用?我们吃什么?”

把船民上岸作为整套问题去解决,要定居,更要乐业。调研后,习近平同志铆准各个环节,推出切实办法,船民终于笑着上了岸。

多年后到中央工作,在全国两会期间见到来自当地的全国人大代表。听说船民住“榴房”,搞渔业养殖很红火,习近平同志放下心来:“很好!关键是找到致富门路了。”

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易地移民搬迁,仍然循着相似脉络,从搬得出、稳得住,到能致富一步步去推进。既有必能达成的信心,也有步步为营的方略。

仍是在福建工作时,到三明调研,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一个深刻影响了脱贫历史进程的概念,“真扶贫、扶真贫”。*的十八大后从北京到阜平骆驼湾村,三个半小时的车程他说“值了”,因为看到了真贫。

我们*最讲认真。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成败系于“精准”。长久以来,村里事往往是“估摸个大概”。习近平总书记深知其中利弊。年底,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方略被首次提出。数千年来的乡村治理引入了现代管理思路,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精准,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年到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调研。在班彦村村民吕有金家桌上,摆放着《扶贫手册》和《贫困户精准管理手册》。两本册子已经被翻得起了毛边。总书记一页页翻着,一项项看着、问着,也感慨着:“这手册用得多了,翻旧了!”

从点到面,从基数到进度,回头看、动态管。这是一份珍贵的共和国脱贫档案,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历史性工程,这是中国共产*对人民作出的一份庄严承诺。“一诺千金。”

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习近平总书记

1
查看完整版本: 奋斗百年路脱贫攻坚答卷总书记和乡亲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