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并不陌生,
因为有书信往来。
2月23日《人民日报》头版报眼位置刊发长篇通讯报道了总书记和乡亲们的脱贫故事
文章中提到了云南??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的紧张行程里,特地抽出时间,会见了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乡亲们。见面时总书记亲切地说:“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有书信往来。”此前,乡亲们曾致信总书记,每年有半年大雪封山的独龙江乡,即将因一条隧道贯通改变境况。长久地记挂,此行了却了见一面的心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个都不能少。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挂在嘴边朴实无华而又掷地有声的话语*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最多的是贫困地区惦记最多的是困难群众
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亲临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昭通市,走村入户问民情,在昆明会见脱贫难度最大的独龙族干部群众代表。
“云南聚焦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深度贫困人口,以整村、整乡、整族、整县、整州为单元,推进区域发展和扶贫开发,思路是对的,要继续坚持。”“要增加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乡因族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云南一些贫困地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要做好移民搬迁工作,做到实施一个搬迁项目、安置好一方群众,实现一方人脱贫。”年1月20日,习近平在昆明亲切会见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新华社记者张铎摄
年1月、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给独龙江乡亲回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祝贺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并鼓励大家“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年1月19日,时隔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七彩云南。在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看到乡亲们的生活越过越红火,总书记高兴地说:“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总书记强调,“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工作难度大的县乡村,按照‘五个一批’的办法,强化分类施策、挂牌督战,着力攻克最后的堡垒。”
年1月19日,习近平来到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看望乡亲们。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年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年新年贺词。其中司莫拉的照片
被摆放在习近平主席办公室的书架上
一幅幅照片、一句句话语、一段段回忆总书记把*中央的深切关怀播撒到云岭各族儿女的心田说不尽,道不完它鼓舞着云岭各族儿女接续奋斗勇往直前
年独龙江乡6个行*村整体脱贫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孔当村,79岁的独龙族老人孔当娜割完猪草准备下山(年10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年司莫拉佤族村73户人全部脱贫全村彻底摘掉了贫困帽……年经过8年持续奋斗云南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云南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体脱贫,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习近平总书记和乡亲们的脱贫故事,是中国共产*的故事,中国人民的故事,中国的故事。接下来
一起来看
《总书记和乡亲们的脱贫故事》
一个奇迹,令世人瞩目。情怀:“我是人民的勤务员”
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高朋满座,各国嘉宾汇聚一堂。习近平主席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信念:“我们的庄严承诺,一诺千金”
完成非凡之事,必有非凡之精神,非凡之行动。年秋,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去了一家开在小山村的纪念馆,名叫“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考察意味深长地选在听取脱贫攻坚总结评估汇报前夕,脱贫的初心就蕴藏在*的红色历程之中。年底,3名女红*来到湖南汝城县沙洲村,寄宿在瑶族老人徐解秀家里,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人。什么是共产*?共产*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人民群众以同样的深情回应了*。老区歌谣里唱,最后一粒米做*粮,最后一尺布做*装,最后一个儿子上战场……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中,今天惦念着老百姓的冷暖,同当年“共用一条被子”的情感并无区别。重走长征路,几多感慨,几多憧憬。习近平总书记年5月在江西于都县考察时,在中央红*长征出发纪念馆一幅“草鞋地图”前长久驻足。那是用80双草鞋拼成的中国地图。中国共产*是穷人的*,人民*队曾是一支打赤脚的部队。8万多红*战士在于都河畔集结出发,走上了爬雪山、过草地的万里长征。为了不让红*赤足征战,苏区百姓家家户户打草鞋送给战士们。总书记叮嘱道:“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我们要饮水思源。”于都县潭头村村民孙观发是红*英烈后代,看到他一对孙儿孙女,习近平总书记想到了将来:“到他们这一代长大的时候,就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候。”这是当年8万多红*所期盼的中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十八大闭幕,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久困于穷,冀以小康。自改革开放之初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不过短短三四十年。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他肩上的担子并不轻松:“不能到时候,宣布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还有那么多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下。”*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令人振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他对省里的同志们说:“我们*员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百年前在风雨如晦的黑暗中诞生,中国共产*就立志带领百姓过上好日子。共产*说话是算数的。小康社会,那是一代代人孜孜以求的梦想啊。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算日子,迈进小康的倒计时滴答作响,一刻不停。年11月,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习近平主席同与会外国领导人共同巡馆。走着走着,他们脚步慢下来,众人视线随着他看向一块显示屏。那是标注脱贫攻坚进度的时钟。习近平主席解释得简明而坚定:“我们的脱贫按小时、按分秒计算。”年3月,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仍黑云压城,一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却在这时召开。大江南北,奋战在脱贫一线的人们透过屏幕,深切感知到习近平总书记字里行间的紧迫感:“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也考虑过等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再到地方去开,但又觉得今年满打满算还有不到10个月的时间,按日子算就是天,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本来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疫情又增加了难度,必须尽早再动员、再部署。”在年,习近平同志写过一篇《滴水穿石的启示》。年,习近平同志写下《抓落实如敲钉子》。认准的事情,便有足够的耐心,克期必胜。下了决心,便锲而不舍,“钉”到最后。对这种作风,习近平总书记讲得生动:“抓落实就好比在墙上敲钉子:钉不到点上,钉子要打歪;钉到了点上,只钉一两下,钉子会掉下来;钉个三四下,过不久钉子仍然会松动;只有连钉七八下,这颗钉子才能牢固。”对于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拿出了“滴水穿石”的韧劲和“钉”准不放的作风。他在全国两会“下团组”时曾经说,我去过的每个地方我都抓反馈。有关部门都派人去看过,有的打招呼,有的不打招呼。回想起2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就以这样的劲头,帮助福建深陷危困的连家船民脱了贫。船民苦,一生在海上漂泊,一家挤一条船,蜷缩的脚被歧视称“曲蹄”。习近平同志抓这项工作时,给船民在岸上建了房。但回访发现,有些人待不住又回了船。波折之后习近平同志盯得更紧了,赶到霞浦县盐田乡。习近平同志是大个头,船舱很矮小,他猫着腰进了船舱。老船民见到这一幕很感动,聊天时倒苦水:“上岸后只有一个房子,那有什么用?我们吃什么?”把船民上岸作为整套问题去解决,要定居,更要乐业。调研后,习近平同志铆准各个环节,推出切实办法,船民终于笑着上了岸。多年后到中央工作,在全国两会期间见到来自当地的全国人大代表。听说船民住“榴房”,搞渔业养殖很红火,习近平同志放下心来:“很好!关键是找到致富门路了。”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易地移民搬迁,仍然循着相似脉络,从搬得出、稳得住,到能致富一步步去推进。既有必能达成的信心,也有步步为营的方略。仍是在福建工作时,到三明调研,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一个深刻影响了脱贫历史进程的概念,“真扶贫、扶真贫”。*的十八大后从北京到阜平骆驼湾村,三个半小时的车程他说“值了”,因为看到了真贫。我们*最讲认真。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成败系于“精准”。长久以来,村里事往往是“估摸个大概”。习近平总书记深知其中利弊。年底,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方略被首次提出。数千年来的乡村治理引入了现代管理思路,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精准,要下一番“绣花”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年到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调研。在班彦村村民吕有金家桌上,摆放着《扶贫手册》和《贫困户精准管理手册》。两本册子已经被翻得起了毛边。总书记一页页翻着,一项项看着、问着,也感慨着:“这手册用得多了,翻旧了!”从点到面,从基数到进度,回头看、动态管。这是一份珍贵的共和国脱贫档案,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历史性工程,这是中国共产*对人民作出的一份庄严承诺。“一诺千金。”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习近平总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