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文创前沿关于湖南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
TUhjnbcbe - 2021/4/23 16:12: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门诊靠谱吗         http://m.39.net/pf/a_5154125.html

bjcc-top

湖南省文旅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是旅游的灵*,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和旅游是相生共兴、融合交汇的。为贯彻落实*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湖南省文旅融合发展,调研组听取了13个省直部门有关情况汇报,并赴衡阳、邵阳、永州、怀化等市州,实地察看部分重点文旅项目和乡村特色旅游示范村,与有关部门、旅游经营者及从业人员代表座谈交流,深入了解情况,研究发展举措。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1.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省委、省*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关于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湖南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等三部法律实施办法,省文化和旅游厅等部门制定了《湖南省智慧文旅发展指导意见》等一系列*策文件。张家界市出台了全国第一部《全域旅游促进条例》,邵阳、岳阳、郴州、怀化等市州分别从财*、税收、土地、金融、人才等方面对文旅融合给予*策支持。全省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策环境不断优化。

2.产品供给不断丰富。全省强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十大示范区、十大项目、十大活动,实施“锦绣潇湘”品牌建设工程,构建以长沙为中心、张家界为龙头的五大旅游板块,面向外省客源地推出了13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7条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其中红色线路2条,推出了湘赣边乡村振兴红色文旅经典线路。成功举办中国湖南国际旅游节、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贫困地区春夏秋冬湖南乡村旅游节等活动。韶山、武陵源、南岳3个县市区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花垣县十八洞村等11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确定了首批省级十大特色文旅小镇。全省旅游演艺产品不断升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等著名演艺品牌持续火爆,《炭河千古情》等新兴演艺品牌不断涌现,《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等红色演艺品牌方兴未艾。红色游、乡村游、康养游、生态游、“文化遗产+旅游”和旅游民宿成为假日旅游热点,自驾游、研学游、亲子游、体育游持续升温,夜间旅游活动成为新的亮点。端午假期长沙位列旅游消费全国夜间旅游热门城市榜第1名。邵阳市通过三届崀山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吸引了20万名游客前来参与。汝城县沙洲村“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创响了“湘南红”红色文旅品牌。

3.服务设施逐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强,3A以上景区基本实现二级公路连接,4A、5A景区基本实现高速公路就近连接。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有所改进,游客中心、停车场、自驾车营地、旅游标识等配套设施建设逐步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取得突出成果。年,新建和改建旅游厕所座,超额完成座,游客出游的舒适度和满意度明显提升。全省覆盖城乡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数字服务平台基本形成。株洲成功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邵阳、张家界、永州积极参加第四批创建工作。31家单位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单位名单。

4.疫情影响全面复苏。湖南省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坚持精准调控,创新推出一揽子提振文旅行业复苏的*策措施。在全国率先从省级文旅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2亿元帮助文旅企业纾困解难。举办文旅产业投融资大会,文旅企业获得贷款99.亿元。创新开展“艺抗疫情·云游湖南”“网约湘游”等活动,举办“湖南非遗购物节暨网红直播带货大赛”。全省各地举办近百场“湖南人游湖南”系列推广活动。全省文旅行业目前已全面复苏,保持强劲势头,多项指标排名全国前列。星级饭店开业率、公共图书馆开放率、文化馆开放率均为%。8月全省接待游客在全国率先实现转正增长,国庆假期湖南省旅游收入居全国第2位。邵阳市多措并举推动文旅行业复工复产,今年“中秋”“国庆”长假共接待游客.1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4.25亿,比上年同期增长7.14%。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融合程度不够紧密。当前湖南省文旅融合尚处于起步状态,总体上讲,融合发展意识还不够强,融合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一是相关*策融合不够。各个部门、行业、系统本位利益思想不同程度存在,未能有效地将全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一体规划,也未能很好地将文化和旅游实行一体推进。二是旅游资源与文化产业融合不深。湖南省多数地方旅游产业结构单一,旅游产业发展仍处于满足游客“吃住行”需求的较低阶段,游客多层次、多样性“游购娱”需求得不到有效激发与释放。一些景区建设层次较低,新业态旅游产品培育少,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不够,文化探寻、民俗体验等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缺乏,旅游纪念品等文旅产业商品开发不足。三是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不深。湖南省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文化资源还没有充分开发利用,没有攥成“一个拳头”,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对扩大文旅消费贡献率较低。各市州文化资源特别是文物资源各有特色,但却难以做出品牌。四是传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不深。各市州普遍存在文化产业中传统产业比重大,而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数字视听、演艺娱乐等新兴创意产业发展缓慢。

2.项目支撑效应不强。当前湖南省缺乏一批在全国立得住、叫得响的重点项目,截至年上半年,全省5A级景区仅占全国总量的3.59%,仅有1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具备冲“5A”级景区潜力的项目仍然偏少,项目带动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发挥不明显。有的地方文旅项目没有凸显特色,比较孤立、分散,缺少紧密串联的文旅线路;有的地方抓项目建设缺乏全力推、全力帮的良好营商环境,导致文旅项目引进难、用地难、融资难、推进难。与外省相比,湖南省没有成立文化和旅游投资平台,全省文旅企业“小、弱、散”问题突出,核心竞争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特别是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国内外影响力的文旅企业少。一些文旅项目定位不精准、特色不明显、互动性不强,存在同质化竞争,对游客吸引力不够。据统计,湖南省旅游人均消费不高,仅为元。一些高空、水上、探险等高风险的旅游项目缺乏明确的部门进行审批、监管。调研中发现,怀化市鹤城区玻璃桥观景台项目维修管理不够专业且未经相关部门审批,存在安全隐患。

3.专业人才相对不足。湖南省文旅产业存在专业人才紧缺、文化层次总体偏低、培训工作滞后、人员流动频繁、服务意识淡薄等问题,文旅产业人才供给不能满足文旅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特别是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文化管理和经营人才以及文化领*人才更是稀缺。如张家界市桑植县民歌资源丰富,但缺乏专业人才进行收集整理和策划推介。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旅游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足,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难以培养涵盖产业发展主要领域的人才,导致学旅游的干不了旅游,而干旅游的不学旅游,供给与需求脱节;旅游人才职业通道不完善,国家职业分类对旅游类职业没有单独分类,职称评定也没有旅游类职称大类,旅游技术型人才只能申报经济师或其他类职称,极大限制了人才发展;旅游行业行*许可类证书只有导游资格证书,旅游行业资格证书管理机制尚未建立,没有旅游类职业技能鉴定的组织机构。

4.品牌营销不够精准。与“神奇宁夏”“大美青海”“好客山东”“多彩贵州”等外省耳熟能详的品牌相比,湖南省文旅的整体品牌形象还不够鲜明,文化资源、民俗资源、红色资源、乡村文化生态资源等开发挖掘力度不够。一些旅游景区定位不够准确、清晰,景区建设缺乏湖湘特色文化内涵。一些非遗项目没有合理利用,营销策划水平不高,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存在短板。没有构建起外事、外宣、外经、外资、外贸“五外”联动的“大外宣”格局,缺乏统一的对外促销联盟,导致湖南省文旅主题有些杂乱,影响整体品牌推广。节假日、暑期、旅游旺季实施精准营销的水平有待提高,客源结构不均衡,省外、境外游客比重低,且高端游客少,旅游“逆差”现象明显。

5.综合服务能力不足。推进数字文化建设和智慧旅游发展步伐不够快,缺乏统一的APP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旅游观光过程与深度体验需求不相适应。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机场、高铁、高速公路与主要旅游区交通对接配套不够,旅游交通集散能力有待提升。景区安全、秩序、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管理服务不够到位。部分景区停车场、厕所、标识标牌、游客中心等配套设施有待完善,旅行社、酒店、民宿等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如永州、怀化等市至今还没有一家五星级酒店。乡村旅游接待能力不足,节假日旅游高峰期间“一房难求”“价高房次”问题比较突出,从业人员服务水平整体不高,“千镇一面、千村一面”建设同质化,与游客日益提升的消费需求不相适应。有些文旅企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大,运营陷入困境,影响了整体服务质量。

三、几点建议

1.推动深度融合。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湘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以建设“三个高地”“四个新”“五项重点任务”为总体目标,谋划好“十四五”时期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编制好文旅发展改革、旅游业发展两个规划。创新文旅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省、市、县三级根据实际需要成立、调整相应领导机构,整合宣传、文化、旅游、文物等部门职能,建立协作配合长效工作机制、跨界融合统筹协调机制、多方合作利益共享机制、融合发展评价考核机制。创新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举办方式,把大会动员部署、文旅重点项目建设成果现场展示观摩和文旅精品宣传促销结合进行,实行市州轮流申办大会制度,每届重点支持一个申办城市的文旅率先发展。发挥各级人大在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中的作用,加强人大监督工作,支持地方制定可操作性强、务实管用的景区景点管理条例,推动旅游法实施办法的全面贯彻实施,促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2.突出集聚发展。建议省财*每年安排文旅融合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建设一批引领产业发展、促进文旅融合的大项目、大平台。各级*府要加大对文旅发展的投入,综合运用投资补助、以奖代补、贷款贴息、担保补贴、基金注资等多种形式,创新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加大资本运作和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旅游产品开发、服务设施建设、文创商品开发等旅游项目。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提升服务水平,注重招商引资的后续接洽落地,防止虎头蛇尾。进一步加快融合发展五大示范区建设,优化湖南省区域空间布局,以“锦绣潇湘”为总体形象品牌,做强做优五大区域旅游品牌。进一步提升湘赣合作水平,以红色旅游为重点,推进红色旅游规划共编、资源共享、线路共推、设施共建、信息共用。进一步加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力度,把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成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3.加强人才培养。要高质量制定文旅发展人才保障规划。要从文旅产业发展实际出发,将文旅发展人才规划纳入全省总体人才规划,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出台人才支持*策,给予普通高校、高职高专的文旅类专业在招生、培养、就业方面更大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文旅类高校毕业生流向“大湘西”、“大湘南”等人才紧缺的区域。要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解决文旅复合型人才短缺的问题,招收引进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或者是制定专门*策开展四年制文旅专业发展硕士项目;从文旅系统内部选拔年轻优秀干部到相关高校进行培训,提高专业知识。着力培养一批优秀的红色故事讲解人员、红色旅游产品设计人员、红色旅游景区管理人员和红色旅游志愿者队伍。

4.激活优势资源。一是加快红色旅游高品质发展。在重点做好湘潭(韶山)红色旅游品牌的基础上,紧抓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契机,精心打造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南段)红色旅游品牌。争取国家支持建设罗霄山片区、武陵山区红色旅游脱贫示范区,推进大湘东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共同打响湖南红色旅游扶贫品牌。有效利用湖南省博物馆、纪念馆、文学作品等资源,把讲好湖南红色故事与做大湖南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二是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文旅湘*”。发挥“广电湘*”“出版湘*”的领头羊、先行*作用,组建文旅投资集团,做强做大旅游装备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及优势,谋划培育具有湖南比较优势的演艺、动漫、音乐、体验和创意设计等文旅融合重点行业。三是加大“非遗”资源活化利用力度。提高文旅商品、工艺品、纪念品的设计、制造和推广能力,不断完善以湘菜、湘绣、湘酒、湘茶、湘瓷等“湘”字头为代表的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体系。鼓励申报命名一批国家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命名一批省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支持“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非遗产品”进景区、进社区、进展会,上电视、上抖音、上直播。四是大力发展文旅新业态。大力发展旅游“夜经济”,做好夜景、夜宵、夜游、夜演文章,建设一批示范性夜色经济街区,增加在湘过夜游客数量。发挥湖南省中医、林业和水利等资源优势,推出多样化的养生康养旅游项目,特别是鼓励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旅游产品,开展特色体验和休闲度假,培育健康养生保健旅游品牌。

5.拓展客源市场。在全省对外文旅重要活动中统一使用整体形象标识、宣传片、宣传品,创建“锦绣潇湘·文旅湖南服务云”平台,实现“一部手机乐游潇湘”。加大网红打卡地的宣传,持续办好各类品牌节会活动。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加强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客源市场的营销,鼓励旅游企业开展旅游包机和旅游专列业务,出台专门奖励办法。与周边省市区重点合作共建湘赣边区红色旅游协作区、湘鄂赣天岳幕阜山文化旅游协作区、湘鄂渝黔武陵山文化旅游协作区、湘粤南岭文化旅游协作区、湘桂崀山文化旅游协作区,吸引更多外地游客来湘旅游。针对常态化疫情、节假日和旅游淡季,出台弹性门票价格、省内高速公路车辆过路过桥费用优惠、外地游客用当期车船票减免门票等系列措施。制定加快入境旅游发展的奖励考核办法,适时实施“湖南入境旅游全球战略合作伙伴计划”,持续推进入境旅游一揽子便利化措施,探索实施境外旅客离境退税*策。

(文创前沿-WZ来源:区域与产业融合智库平台)

更多内容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创前沿关于湖南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