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湘西大山深处到长沙工厂一线,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湖南代表团到湖南母亲湖洞庭湖,从岳麓书院到马栏山,再到沙洲村,*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调研湖南,察民情、听民意,为湖南发展确定新坐标,锚定新方向,赋予新使命。6月13日起,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系列报道,让我们循着总书记的足迹,感受湖南山水间的蝶变。
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
沙洲现代农旅示范基地里,汝城小*姜长势喜人。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王嫣李赛凤摄影秦楼后期钟家英郴州报道
青山绿水,风景宜人,6月中旬,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的现代农旅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农旅基地”)里,一片忙碌的景象。
村民们正忙着培土、拔草,一株株根茎粗壮的汝城小*姜长势喜人,大家的眼神里流露出了满满的期盼和喜悦。
沙洲村是红*长征路上“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8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浓缩了中国共产*和工农红*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的鱼水情。
沙洲村是红*长征路上“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
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来到沙洲村,同村民和游客们进行了亲切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半条被子”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的人民情怀和为民本质。今天,我们更要坚定道路自信,兑现*的誓言和诺言,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命运与共,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近两年来,沙洲村牢记总书记的嘱托,通过激活“地”的潜力、激发“产”的动力、打造“乡”的魅力,将“红色”基因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大力发展小*姜、奈李、水晶梨等特色产业,不断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科技赋能
让腰包鼓起来
村民们在沙洲现代农旅示范基地汝城小*姜示范园劳作。
“汝城小*姜辣味足、香味浓、肉质嫩,深受国内外顾客的喜爱,如今它不仅销往粤港澳大湾区,还远销到了韩国和日本。”说起这个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种植的当地品种,沙洲现代农旅示范基地负责人张有发言语中透露着满满的自豪感。
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农旅基地考察时,张有发就在现场,他给总书记介绍了这里产业的发展情况。
张有发回忆,考察现场,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旅基地里指出:要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社,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服务,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参与市场竞争和应对灾害能力。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张有发一直记在心间。
如何以科技为创新手段,提升农产品质量?近几年,张有发一直在不断深入思考中。“以前一块地种了小*姜后,要隔三五年,才可以再种。年,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我们由轮作改为了连作,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保证了产品质量,还提高了产量。”
自年起,农旅基地发展起了林下经济。
说起近两年来的新变化,张有发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自年起,架上种水果、地里种蔬菜,农旅基地不仅发展起了林下经济;小*姜的种植面积也由去年的20亩扩大到30多亩;今年还安装上了自动化灌溉设备……”
如今,农旅基地共流转土地亩,带动多人长期就业,村里的留守妇女,在带好小孩的同时,还能就近务工,增加了一份稳定收入。
科技赋能,产量提升,家门口就业,在沙洲村,一年四季都有丰收的喜悦,村民们腰包越来越鼓,小日子也越过越甜。
返乡创业
把根扎下来
朱晓英在自家奶茶店里忙碌着。
“快来尝尝我们以汝城小*姜为原料研发的生姜奶茶,看看和城里的像不像?”90后广东姑娘朱晓英,年与沙洲村人朱宏辉结婚后,才第一次来到沙洲。
起初,朱晓英刚嫁到沙洲村时,因不适应一度返回娘家居住。9年过去了,随着沙洲村的居住环境变得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她不仅在沙洲村安了家,还成为村里人翘起大拇指称赞的“巾帼创业者”,经营起了3家特产店和1家奶茶店。
采访现场,记者看到,在她的奶茶店里,一块金色的乡村振兴青年创业示范岗的牌匾十分醒目。朱晓英笑着说,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沙洲青年和她一样,回到了家乡定居、创业,闲暇时,大家还一起聚会、交流。现在生活在沙洲村,感到十分安逸。
今年上半年,朱晓英又用3个多月时间,和4名店长一起,以汝城小*姜为原料,通过不断改进、试味,研发出新品,在村里第一个卖起了生姜奶茶。
朱晓英坦言,现在不仅要照顾2个孩子,还要经营4家店面,虽然每天生活很忙碌,但感到十分充实,未来她想把更多本地的特色农产品变成深加工产品,在自家店内售卖,继续为沙洲的特色农产品推广出一点力。
干在一起
让日子红起来
“来沙洲村当驻村第一书记,既是学习初心,也是践行初心。”6月14日,郴州市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专题培训在沙洲村举行。郴州市派驻沙洲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谭诗华作为汝城代表,全程讲解,带领来自郴州不同地方的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们,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考察沙洲。
培训间隙,记者见到了步履匆匆的谭诗华。年5月,谭诗华来到沙洲村,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带领村民大力开展乡村振兴工作。
来到村里后,谭诗华和工作队员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村入户,访民情。“刚开始我们入户走访的时候,有小部分群众对我们不理解,也有些许怨言。后来,为了改变这些村民对我们的印象,我们加强了与他们的沟通联络,坚持每天路过时都主动嘘寒问暖,还帮助他们解决了门前菜地泥水倒灌、房顶补漏、道路亮化等问题。”
问题解决了,村民们的心结也打开了。谭诗华坦言,“一年来,乡村振兴工作队把群众当家人,群众也把我们当亲人。大家一有急难愁盼的事情,就会主动跟我们说,我们也会想办法去解决。我们解决了老百姓的心头小事,老百姓也同我们一起做好了乡村振兴的大事。”
如今的沙洲村,青山绿水,风景宜人。
如今的沙洲村,环境更美了,产业更旺了,干群关系更融洽了,全村依托红色资源、绿色生态、古色乡风等“三色”资源,大力发展种果子、开店子、摆摊子等“三子”工程,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截至年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村集体收入达70.5万元。”
谈及下一步的目标,谭诗华表示,“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建强组织,做实产业,建好幸福新村,与老百姓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提高老百姓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